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00年以来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及加州大学罗伊德·沙普利
他们得奖的理由是“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作出贡献”。
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了一个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如何尽可能恰当地匹配不同的市场主体。尽管两位研究者的研究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但沙普利的基础理论与罗斯的经验性调查一经结合,各类实验和实际设计已经产生出了一个繁荣的研究领域,改善了许多市场的表现。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
他们得奖的理由是“对宏观经济中的成因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1年经济学奖的得主创立了一系列方法来研究许多微观经济现象与经济政策及GDP、通胀、就业和投资等不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问题。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这三名经济学家凭借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的进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包括“为何在有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三人建立的经济模型还有助于人们理解“规章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奥利弗·威廉森、艾利诺·奥斯特罗姆
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表明,市场和诸如公司等层级组织代表着不同的治理结构,在解决利益冲突方面采取不同的方法。
奥斯特罗姆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她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共资源管理上的分析”获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保罗·克鲁格曼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赫维奇、马斯金、迈尔森
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因为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共同分享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埃德蒙·费尔普斯
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
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他们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在解释社会中不同性质的冲突、贸易纠纷、价格之争以及寻求长期合作的模式等科学领域。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恩格尔和克莱夫·格兰杰
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
卡尼曼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为创立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史密斯则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克尔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
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麦克法登和赫克曼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