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基金横空出世 互联网巨头反噬传统金融
2013-10-11   作者: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分享到:
【字号

    阿里巴巴拟以11.8亿元认购天弘基金51%的股权,进军基金业的消息震惊了整个金融界。

    阿里巴巴强势入主天弘基金,这意味着其在基金业务上不再仅扮演渠道角色,马云的平台+金融+数据战略再进一步;而且,“攻陷”传统金融的核心地带之一,无疑会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革命的示范标志, 也会成为互联网巨头“反噬”金融行业的里程碑。至此,阿里的金融业务已经涵盖基金、支付、小贷、担保以及保险业务,阿里互联网金融帝国雏形渐显。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快钱CEO关国光认为, 金融服务的本质就是中介、风险定价和资金杠杆。掌握了大量数据信息的机构是最可怕的,将对消费者或企业产生根本性改变。无论是互联网的金融,还是金融的互联网,或是金融性服务,金融服务的本质没有改变。谁能够在这几个领域当中把握趋势的话,就能够有长期,颠覆性的服务产生。

    “掌握了大数据的阿里巴巴,对其想进入的任何行业而言,都是势不可挡。”资深金融人士称。按照此前的“路径” ,接下来,阿里巴巴此类互联网巨头“反噬”的将是银行,还是证券公司、期货公司?

    “阿里基金”横空出世“抱大腿”或引连锁效应

    “11.8亿就可控股一家基金公司,比银行便宜多了。”业内人士评论道。甚至有,今后基金公司将分为三类,阿里基金公司,银行系基金公司和其他基金公司。

    阿里入主天弘基金,成为互联网巨头“反噬”金融行业的里程碑。天弘抱上阿里这条“大腿”,也引发了联想,业内人士由此产生两个揣测:一是基金牌照价值骤然提升,变现的空间巨大,基金公司的股东也会“努力敦促抱大腿”。

    目前基金销售困难,中小型基金公司大多开门三年难盈利。以天弘基金为例,据媒体报道,其自2004年11月8日成立之后,规模一直停滞不前,连年亏损,并没为股东贡献多少利润;但今年仅余额宝的成功,就使其扭亏为盈,可为内蒙君正 带来千万元利润。一位分析人士认为,与互联网合作既可以为股东带来内生性的净利润增长,也可以提升股份变现价值,尤其是对于一些已上市的小型股东更有动力。

    二是产业金融的互联网时代到来。“阿里本身是一个互联网实业企业,它大肆扩张金融版图,就是为了利用这些金融牌照,为他的实业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增加客户黏度,深度挖掘客户价值。”一位分析人士说,“在这种刺激下,更多为实业服务的互联网公司会采取这种方式,”

    “在基金领域,这种事情,只有基金公司主动去抱互联网公司的大腿,基金公司没有什么话语权。”北京某基金公司电商总监说,基金公司需要的是互联网“大入口”,以获取用户资源,因此只有寥寥几家互联网巨头有望成为基金公司的目标,相比之下,按照目前80余家基金公司的数量看,基金公司牌照并不是稀缺资源。

    有业内人士认为,也只有大型互联网公司才有实力认购基金公司股权。“此前宏利从荷银手中购买泰达荷银49%的股权,花了1.56亿美元,阿里控股天弘,也花了11.8亿元。”

    可以预见,“连环抱大腿”现象或将开始出现。仅就基金行业而言,无论对基金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金融竞争激烈的今天,此举都意味着快速地站稳脚跟,如果自己去申请金融牌照培育公司,则出击速度要慢得多。业内人士推测,百度、腾讯、东方财富 、大智慧 、金融界、京东、苏宁、360等已经与基金公司展开合作的互联网巨头都有此打算。

    不过,在上述几个巨头中,腾讯被认为最不急着出手,“腾讯有充沛的用户资源,他们后来居上也能玩死对手。”上述电商总监表示。

    “羽翼”日渐丰满 阿里拓展“金融帝国梦”

    阿里的胃口远不止11.8亿元就已控股的基金公司。随着入主天弘基金和虚拟支付即将上线,阿里的金融业务已经涵盖基金、支付、小贷、担保以及保险(放心保)业务等,阿里虚拟金融帝国雏形渐显。可以预见,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企业的相互渗透将成为趋势,券商、信托、金融租赁、银行都可能成为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收购目标。按照此前的“路径”,阿里接下来的目标是银行,还是证券公司、期货公司?

    其实,阿里早已开始了在金融体系主导地位——银行业的耕耘。

    没有一开始与银行的合作,就没有阿里巴巴后来的发展壮大。尽管马云从一开始和银行合作时就表示,阿里巴巴不会成为银行。

    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阿里壮大之后,有了自己的金融事业部。金融事业部的很多业务就是传统的银行业务。

    阿里金融事业部总裁胡晓明曾明确表示,阿里金融在某些应用领域已经实现对银行“质的超越”。“金融当中最核心的就是风险管理能力。我们今天已经有这个能力去管控风险。”胡晓明说。

    胡晓明给出的数据是,2012年过年的7天假期里,阿里巴巴就对在其平台上开展业务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近20万笔。而2012年全年,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贷款小微企业,其实际贷款成本是6.7%。远低于银行。“外界报道在阿里巴巴贷款的利率是18%,那是年化的。我们的客户一年当中实际贷款的天数平均为127天,实际成本只有6.07%。”胡晓明解释。

    但胡晓明仍然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办银行,也不会成为银行。阿里巴巴更喜欢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金融机构接入这个平台。

    而事实是,今年6月份,支付宝悄然上线“余额宝”类存款业务。通过“余额宝”,用户存留在支付宝的资金不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很多人认为这是在挖银行的“墙脚”。根据其官网介绍,2012年,10万元活期储蓄利息350元,如通过余额宝收益能超过4000元,收益超过8倍。

    对于余额宝的推出,网友们都大胆预测“金融界要地震了”。对“余额宝”前途,网友的评论莫衷一是。但不论怎样,余额宝的规模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就达数百亿元却是事实。

    众所周知,存款一直是国内银行的“立行之本”。中国平安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更是在一次平安的内部讲话中直言,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企业。现代科技企业进军银行业的脚步在不断加快,如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国内科技公司。他们拥有进攻型的企业文化、反应敏捷的组织体系、先进的网上金融技术,以及粘连度极高的庞大用户群。上述科技企业一旦得以突破政策限制,他们将快速抢占市场,对传统金融业形成势不可挡和毁灭性的冲击。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对银行维持了200多年的旧模式,对整个金融业,对几乎所有市场,所有消费者,科技的冲击,都是势不可挡的。

    深度介入 互联网加速“反噬”金融

    互联网企业将深度介入金融领域,生意宝 、上海钢联 等被认为将成为下一个“阿里”。

    据了解,生意宝是国内最大垂直专业网站开发运营商,而上海钢联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大宗商品电商平台,其手上都有大量的产业客户。如果他们有金融牌照,则能为客户提供融资等更多金融服务。

    以生意宝为例,从2012年开始,生意宝就新成立了“亿元级”的新公司,这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建设“B2B互联网支付平台”项目,经营非金融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为B2B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支付结算服务,也是目前国内首个由上市公司打造的B2B大额支付系统项目。另外,即将投入运行的浙江网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将为B2B交易的会员提供交易、融资等金融服务。

    “他们了解产业,能够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有了金融牌照,他们能把客户吃透,相当于从传统金融业的利差中分一杯羹。”上述分析人士说,“如果他们有基金牌照,就可以为客户理财。”

    下一步,互联网“反噬”的金融领域将会是券商、银行……这些同心化的多元发展。

    浦发银行 中小企业部负责人认为,掌握了客户背后的大量数据是阿里巴巴所向披靡的根本原因。尽管银行也掌握客户数据,但银行内部或者部门分割,或者防火墙隔离,这些数据并未被有效利用。

    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CEO更是直言,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所有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的,不会为了某个公司几万元的业务需求专门开发一款产品。金融机构也不会跟踪一个企业的资金流和货物流。所以,互联网金融有其崛起的必然性——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且掌握了客户数据后,定制产品的成本相当低廉,风险可控。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互联网金融三大优势正冲击银行业,包括大幅降低银行业交易成本、客户服务口径扩大、增强金融业风向控制能力。

    快钱CEO关国光表示,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推动业务,这是商业银行推动业务发展利用新技术来开展的正常业务,不应属于大家平时所说的互联网金融。而是把金融系统外的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或者类金融服务,叫做互联网金融。“金融服务的本质就是三个:中介、风险定价和资金杠杆。我觉得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是控制信息。因为信息多了之后,你能把中介跟风险这两件事干好。杠杆其实跟风险有关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金台观察:给阿里巴巴利益相关者的建言
2013-10-11
· 阿里巴巴拟掷11.8亿控股天弘基金 2013-10-10
· 阿里巴巴IPO弃港走美 2013-09-26
· 阿里巴巴内测“虚拟信用卡” 备战消费金融市场 2013-08-22
· 据悉阿里巴巴或改在纽约上市 2013-08-1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