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五个着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画骨点睛”
|
|
|
2013-10-08 作者:杨振华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
|
|
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这“五个着力”成为了勾勒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蓝图的“画骨点睛”之笔。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科技早已广泛地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科技创新,不仅带来了产业结构布局、劳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提升了人类认知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寻求科技创新的立足点,用科技创新的优秀成果来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效率,这是遵从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 要保证科学技术能够长效稳定地驱动社会发展,核心技术就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打破技术壁垒的关键所在,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是互利互赢的战略基础。由于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我国长期面临着利用有形的实物资源交换发达国家无形的知识、技术资源的尴尬局面,且常常在交换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不仅有了量的突破,还有了质的飞跃,但我国自主生产的高尖端产品却依然被某些发达国家的惯性思维无礼地打上“山寨”的标签,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信心,来建立自有的国际性科技品牌。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在面对社会发展的难题时,各国之间已经难以独善其身,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是互利共赢、共同应对挑战的最有效方法。 要用创新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人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生产能效越高,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越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就越足,而要提升人的生产效能,就需要让人具备更广泛的科学知识、更丰富的生产经验、更先进的劳动技能,让人成为实现物质资料生产中的高端人才。在用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健全人才的发展和引进机制,用活用好人才,方能保证创新发展的源泉永不干涸。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是判断一切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判断我们党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不仅是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的有力扶持,也是我们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遵从经济发展规律的有力表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比谁都更能体会的真切,而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才是硬道理,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科技知识和人才的意识,扎实推进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以便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宏伟蓝图。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