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婺源县甲路村所产油纸伞久负盛名,素有“甲路纸伞甲天下”的美誉。
甲路传统制伞历史悠久,相传宋代丞相马迁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甲路纸伞,以制作灵巧、工艺精湛、风格别致而著称。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婺源当时属安徽,康熙微服到了当地,看徽剧时忽然下雨,前排观众撑伞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有顽童就向前掉观众掷石,石子击中其中一把伞却反弹出来,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康熙觉得奇怪,即刻叫人打听那把伞产自何处,正是产自甲路,自以有了“甲路伞,甲天下”的说法,并收入《婺源县志·货属篇》。江南地区也有一首民谣:“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
甲路油纸伞用料纯正,精选上等竹木、优质丝绸、皮纸、桐油、柿油等制成。主要工序为削伞骨、锯葫芦、组合伞架、煮晒伞架、装伞键、裱皮纸、伞面题画、修卷伞页、漆桐油、穿饰线、套柄锤和结伞顶,共有近三十道工序。纸伞伞面画有精美的花鸟、仕女、风景等图案,美观轻便、古朴别致,晴雨相宜,是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也是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
近代以来,受机械制造雨伞的影响,以及油纸伞做工较繁杂、价格相对较高等原因,油纸伞日益淡出市场。到上世纪90年代,甲路原有的油纸伞作坊几乎全部消失,传统油纸伞的制作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保护和传承。另外,油纸伞所用的原材料多数偏紧缺,其中的油柿树处于濒危状态,抢救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2013年,“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戴根盛
戴根盛于1960年出生在婺源县原甲路乡胡家村(现赋春镇胡家村)。从小,他在外出、劳动时都会带上本地制作的甲路油纸伞,这种纯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不光能够遮风挡雨,而且伞上绘有梅兰竹菊、花鸟虫鱼等图案,外观非常漂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油纸伞也受到了新的工业雨伞的强烈冲击,日益淡出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原来遍布甲路乡的油纸伞作坊全部消失了,传统油纸伞的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戴根盛在那时调到原甲路乡政府文化站担任站长,为了抢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戴根盛思向乡书记汇报后,乡里同意借给戴根盛5000元启动资金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则组建工厂,恢复这一传统技艺。拿到启动资金后,戴根盛立即组织了4名做油纸伞的老艺人,日夜加班加点赶制了500把伞。做完后又辗转乘车将纸伞运到杭州,并找人代销。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后,代销点打电话过来进货,杭州的市场慢慢打开。此后,他又带领员工转战苏州,市场越做越大。2003年,戴根盛借了几十万钱将伞厂从政府买下来,并按照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工艺,丰富产品种类。
2007年,金融危机袭卷我国,包括油纸伞市场在内的多个行业受影响,甲路纸伞厂一度三四个月发不出工资,有的人甚至提议关掉工厂。而如果工厂关闭,甲路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也将结束。戴根盛通过创新产品,积极开拓市场,终于使企业走出了危机。2012年,甲路纸伞厂产量达30多万把,产值超过300万,工厂的员工达到150多人,很多员工在学得甲路纸伞制作工艺后又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油纸伞制作技艺。而作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戴根盛也希望这一宝贵的传统工艺能够世代活态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