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望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
《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里夫金
|
|
2013-09-02 作者:记者 方家喜 文婧/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在化石能源日薄西山、新能源将成为未来人类能源主体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就有望引领全球经济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中国正面临着战略性抉择。” 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作者、美国华盛顿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米里·里夫金,在应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的邀请来华参加“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大讲堂”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的。 里夫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根据这个理论,第三次工业革命包含五大支柱: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微型发电厂分散式生产;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能源互联网;将传统的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 近年来,里夫金一直在欧美推广其理论,并且在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多个欧洲国家,据此理论进行了实践探索。他同时是欧盟第三次科技革命长期经济可持续性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欧盟多任欧盟理事会主席及欧洲多国领导人的科技及经济顾问。他告诉记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欧洲正在成为现实,仅在德国,就已经对100万栋建筑进行了新能源改造,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 里夫金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史上第一次智能基础设施革命,必将带来人类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发展。”他分析说,能源互联网将每一件家电、机器,每一个企业、住宅和每一辆交通工具都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仅在美国,就有2600万数码智能电表在提供电力使用的实时信息。今后十年,美国和欧洲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每一座建筑物都将装上智能电表。每件家电,恒温器、电视、洗衣机、电脑等,都会装上与智能电表和能源互联网相连的传感器。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而言,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大挑战是观念上的彻底转变。中国目前仍在探索阶段,正在尝试各种可利用的能源,但路径并不清晰。”里夫金说,中国确实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幸的是,中国是在过去20年间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顶峰时才加入的。现在,如果中国想在新世纪扮演领军角色,就需要加快发展速度,以适应即将来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一些城市,比如上海,看起来很现代,但实际上仍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是略有涉及,这种光鲜仅仅是经过“化妆”后的表面现象。如果单纯依靠化石能源、核能,以及集中供电等技术,就不是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 里夫金表示,未来几年,中国需要对未来经济走向作出重要决定。中国面临着继续长期使用化石能源的巨大诱惑,也具有发展新能源的巨大潜力,何去何从影响着中国及人类的前景。 他举例说,中国的煤电发电量世界第一,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占70%。此外,中国政府最近宣布,中国的可采页岩气储量约是美国的两倍。作为一个人口超13亿、年经济增长率达7.5%的大国,中国被扣上了两顶帽子: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这表明中国目前仍然在走主要依赖化石能源的老路。 里夫金说,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国,生产着全世界30%的太阳光电,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国;但是,中国生产的可再生能源科技几乎全部销往海外。在国内消耗的能源总量中,只有0.5%是非水力发电的可再生能源。想到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这更令人失望。另外,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其中四分之三是近海风能。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估计,到2030年,风力发电可满足中国所有的电力需求。中国也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对太阳能的开发才刚刚起步。中国的生物能与地热能储量也相当可观,但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勘探。中国也有待将海洋潮汐和海浪转化为能源。 他认为,中国正被两股相反的力量牵扯,陷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令人兴奋不已,诱使中国更依赖这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但事实上,中国的煤炭和天然气储量远比不上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说,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国就是亚洲的沙特阿拉伯,中国每平方英尺的潜在可再生能源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里夫金指出,中国需要考虑的问题是20多年后的发展情况,中国如果选择过渡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很可能引领亚洲,乃至全世界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大讲堂”是《经济参考报》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为助推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传播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中国新产业革命理念举办的大型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在北京举办“第三次工业革命高峰论坛”,在青岛、长沙等地举办“第三次工业革命讲座”等。2012年以来,《经济参考报》用40多个整版的篇幅,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等新产业变革思想进行了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