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暴跌,经常项目赤字扩大,央行争先恐后地平息市场动荡。这难道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演?但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以下是2013年与1997年的不同之处:
(1)浮动汇率制度。目前亚洲经济体大多不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所以印度卢比或泰铢下跌10%短期有害,但中期来看却可能成为经济的减压阀,让商品在国际市场更有竞争力,并促使进口减少。
(2)外汇储备。印度央行25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也算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数字。处于1997年金融危机风暴中心的泰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达到1660亿美元。
(3)透明度。1997年泰国当局掩盖了在外汇远期市场下注300亿美元的交易。而今天,所有这些国家都会公布详细的外汇储备数据和银行不良贷款数据。这就使市场可以早得多的做出应对,调整也就不会那么突然。
(4)经常项目状况。目前,印度和印尼的经常项目形势恶化,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情况轻一些。但与1997年相比,问题的扩散面要小得多。今天,香港、菲律宾和韩国都处于盈余状态,台湾地区盈余甚至超过1997年。
(5)外债。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公司、银行和政府背负了巨额的美元债务,但他们的收入是本地货币。当本币贬值时,公司和银行无力偿还这些债务。而过去几年来,虽然债务水平有所上升,但多数债务以本币计价,那么本币贬值不太可能影响到还贷能力。这并不意味着美元外流不会造成损害,但损害程度会较轻。
(6)银行改革。上世纪90年代,银行业监管在今日看来是相当原始的,资金被随随便便地贷给可疑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