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联合新闻网”8月19日综合外电报道,英国研究机构指出,农耕技术进步带来的亚洲“便宜米价”时代可能已走入历史,不过,这对农民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
据报道,尽管米价上涨可能对贫困的都市消费者不利,特别是从亚洲进口稻米的部分非洲国家,但所得上涨可望帮助许多亚洲农民脱离贫困。
2008年的数据显示,亚洲约有13亿贫穷人口以农业为生。
伦敦海外发展研究所总监瓦特金说:“数百万名农民可望因薪资上涨受惠,对脱贫将有极大帮助,但许多贫穷家庭将面临粮食涨价,非洲国家进口粮食的成本也将上扬。”
报告指出,得益于育种、施肥和灌溉技术的改良,全球米价在1970年代初期至2000年代早期持续下跌,但2002年起转而上涨,在2007-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之时更暴涨至三倍,之后便从未回到先前水准。
今年年初米价站上每公吨550美元,较2000年价位上涨一倍。根据该报告,米价上涨的主因是生产成本攀升,包括工资、燃油和肥料成本上涨,以及中国、印度和泰国等扩大囤积稻米。
美国农业部预测,全球囤积的稻米总量在2011-2012年增至1.05亿公吨,远高于2006-2007年的7,500万公吨。
印度在2007年底至2011年间实施严格的稻米出口禁令;泰国政府则推出稻米收购计划,导致市场供给减少;中国在两年前开始从稻米出口大国越南大量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