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不断创新公共资源交易机制,用“制度+科技”构筑“预腐防线”,一方面建立统一规范的交易服务中心,依据交易流程设置“管理窗口”,打破过去以行业为中心的交易模式,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投标、异地评标等,强化交易过程监督,确保市场公平竞争。 这是一起典型的涉及公共资源交易的权力寻租和人为操纵招投标案件。 2011年,仪陇县复兴镇集中供水工程项目开标,23家企业参加投标。然而,在专家评审环节,竟有22家投标企业的标书被专家以各种理由认定为废标,随后中标企业被查出业绩造假。项目重新开标后,有4家企业投标,但更诡异的是,4家企业投标报价依次相差1万元,省、市、县招标投标监督办公室收到了举报,最终相关人员被处理。 公共资源交易是腐败多发易发领域,此案就是一个缩影。2008年以来,四川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涉及公共资源交易方面的举报投诉4188件,立案查处434件,给予纪律处分306人,涉及处级以上干部148人,推进改革公共资源交易机制迫在眉睫。 针对这一情况,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过程中,四川省一系列破解“招投标乱象”的制度应运而生,加上电子招投标系统的推广运用,锻造出了一把由制度和科技构成的“防腐利器”。 为避免专家随意废标,遂宁市制定了相关规定,在招标文件范本中,规定了22条废标条款作为重大偏差进行固化处理。遂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吕佑平说:“过去,专家自由裁量权大,成为人为操纵的一个手段。越往基层,专家库越小,所以容易出现勾兑专家、甚至包养专家的情况。” 目前,四川已组织制定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流程管理、交易规则、交易监管等6个方面41项制度规范,重点解决围标串标、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以及中介机构、评标专家违规操作等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同时,对近年来出台的不利于市场竞争或带有部门利益倾向的50个文件予以废除。 四川省在创新机制时,还大力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技术防腐,省政府已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全省公共资源电子化系统和工作平台,各地也在推进电子招投标系统网络建设,以实现在6月底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一体运行。 遂宁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古诚说,电子化的运用,不仅可以通过屏蔽关键信息实现利益关联人分离,还可以通过交易节点“痕迹化管理”实现控制证据可追溯。“电子化实现了专家库的扩容,而且专家还通过电脑随机抽取,工作人员和专家都是只见代码不见人,直到开标前才能够知晓,并且可以实现异地评标,并对评标全过程进行实时电子监控,从而排除人为干扰的因素。” 多年来,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招投标如何突破瓶颈备受质疑,凸显工作难度。对此,四川省基层干部和专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推进此项改革时曾面临的困惑,对全国改革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意见。 首先,尽快完善法律法规,避免“依法”成为部门阻碍改革的“借口”。刘谦祥说,原来的公共资源招投标涉及的相关法律散见于《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缺乏公共资源交易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容易出现一些部门为保障部门利益,以“上位法”为由阻碍项目进场交易。 其次,尽快构建全国性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对交易流程进行统一规范,建立全国性的建设标准,如编制进场交易目录、明确各级中心进场交易的标准等。古诚认为,国家可根据一些东中西不同省市创造的经验进行分类规范,既有全国性的规范,又有符合地区特色的要求。 第三,运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监察、政务等已有的内部网络,建立全国性的电子招投标系统,既节约投入,又可更大层面的实现科技防腐。杜世相说:“有了全国性网络,不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远程异地评标,还可以建立起全国性诚信体系,杜绝曾经有过违规行为的企业进场投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