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专访
2013-08-08   作者:记者 骆国骏 方家喜 梁倩/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已不适应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价值取向

  ●只有重大的知识创新成果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

  ●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

  ●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的培养使用

 

  当前,全球经济逼近二次探底的边缘,而各国政策制定者在经济增长放缓、环境问题突出的时刻都在思考并寻找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近期国外学者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断认为,未来的时代,新通讯技术、新能源以及新生产模式的结合是大势所趋。这种结合将再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重塑社会经济形态,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能。

  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经济参考报》独家专访,就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新产业革命的特征和趋势、中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阐述。

 

  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成为新经济发展范式

 

  关于全球将可能面临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万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以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的国际学术界认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兴起。杰里米·里夫金构想的工业革命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型工业模式”,这与国内“三次产业革命”的划分并不相同。

  万钢说:“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有一段时间,在这之前也有人提出‘信息化浪潮’、‘新能源革命’‘新经济’等概念,但都处于学术界讨论和各国政策引导和培育的层面,相关实体产业的规模都比较小,企业商业模式也处于探索阶段。”

  “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受 趋势。”万钢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持续了4年,波及世界各国。尽管各国都采取了众多措施,到目前不仅恢复艰难,而且演变为欧债危机,新兴经济体也受到经济增幅下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场危机影响之大,持续之久,使人们认识到,它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出经济结构性危机的特点。“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世界产业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恢复较慢的原因,万钢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失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现行的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不适应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价值取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经济 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贡献了大量利润的同时,客观上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不仅对全球经济结构的重构,而且对未来能源资源的分配形成挑战。

  万钢指出,杰里米·里夫金观察到全球经济结构的矛盾,觉察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价值观正在全球形成,预想到未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近30亿人口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对全球资源分配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意识到只有通过信息化、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全球发展理念、经济运行、产业组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才能适应未来人类发展的需求。

  杰里米·里夫金也恰在这个时期酝酿并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为金融危机下的西方各国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同。

  万钢表示,我们也注意到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工业革命是以新一代互联网(移动+固网)、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与绿色化工、智能技术、新材料与现代制造技术等相融合,是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发展理念,以分布式能源供应、智能化生产方式、全球化技术转移、跨地域知识交流、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为基础的,对于全球范围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文明以至于政府管理模式、社会组织形态都会形成巨大的变革。

  万钢说:“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牛顿三大 发明、机械工业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爱因斯坦这代人的相对论理念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它的科学发展,它的科学发现的理论基础在哪?”

  “我们现在的这些产业,都是通过现有的学科的综合交叉所产生的分支推动了发展,推动了产业变革。但是,真正引起一场工业革命,需要我们更多地来考虑科学的新发现在什么地方”万钢说。

  “有人问到,科学发现到现在已经很广阔了,为什么还要继续?”万钢认为,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已经开始对暗物质、反物质的探索,告诉我们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物质只占到4%,还有更多的宇宙间的物质我们还没了解。而且科学发现还在不断发展,比如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曾有一个孩子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在世界上人、动物、植物都有各自的语言,狗与狗之间能沟通,那为什么人却不能听懂狗叫?也就是说,生命是有起源的,我们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结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这些新的科学的长远探索,仍然会是推动全世界工业革命变化的重要因素。”

  万钢认为,从人类历史看,只有重大的知识创新成果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础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是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根本源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持之以恒地支持和提高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力争在知识创新上取得重大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中华文明才能为世界科技和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万钢表示,是否发生新一轮工业革命还是大家在讨论的问题,但我们可以说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新一轮产业变革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范式。它以新型通信技术、能源技术及对应的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带来产业组织模式的转变,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传统的自上而下、集中式经营活动的垂直结构将逐渐被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散经营方式的扁平化结构所取代,由遍布全国、各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数千个中小型企业组成的网络与国际商业巨头一道共同发挥着作用。

 

  新型工业化是一个伟大探索

 

  谈到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应对策略,万钢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更高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中国13亿人口的现代化,这本身就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探索。

  万钢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早见识、早部署、早行动,把科技创新作为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四大措施之一,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信息产业等新兴科技领域密集部署,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了较好成效。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中国的成功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二三十亿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示范。

  万钢表示,在“十六大”报告中,中央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党深刻总结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而提出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核心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结合科技工作,万钢对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谈了几点体会:

  第一,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出经济结构性危机的特点。知识技术密集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已经成为新的发展价值取向。

  第二,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也遇到了日益凸显的瓶颈制约。一是区域和社会均衡发展的结构问题,二是能源紧缺、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问题,三是关系民生需求的迫切问题。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我国产业结构上,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担,也不可能长期维持我国工业的竞争优势。

  第三,当前蓬勃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科技,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形成产业能力和规模市场。新兴技术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需求与世界的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交汇点,成为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万钢说,我们在总结过去时总在说,中国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上世纪70年代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失之交臂,而今天正好是这个机遇。就像胡主席所讲的,“抓住机遇你就赢得发展先机,但是如果抓不住机遇,你就只剩挑战。”所以机遇难得,我们必须抓住,这也是我们现在的紧迫感,也是现在科技人员的责任感。

  “我也同意里夫金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和新能源的结合会使现在集中式供应能源变成分布式能源,也就是说,每个地区都能利用自己的太阳能、风能、天然气、潮汐能等方面的作用,使能源供应相对独立。这样也为未来能源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事实上,这方面技术上也是可行了,而且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另外,生物技术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产生新的能源,特别是对健康的贡献。因此,它也能够满足未来众多人口的生活改善。当然还有很多,仅光从这两方面来说,它就已经解决吃、住、行等问题。”万钢说。

 

  科技推动新型工业化

 

  对于如何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万钢说:“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胡主席也提出,最关键的是大幅度提高制度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万钢表示,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求十分迫切,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上迈出新的重大步伐。

  “今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通过改革、科技创新来更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角度上,我们也看到我国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万钢指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企业作为创新领域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发挥,产、学、经结合不够紧密,需要协同创新;资源配置有过度行政化的取向,形成了条块分割所造成的资源分散、重复、闲置,总体利用效率低;科技管理体制还不适合于快速发展的特别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研发规律;人才评价还不适合于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吸引积聚和锻炼培养;对于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培养造就投入还不够。”

  万钢同时指出,创新环境,特别是在创新力量当中最活跃、最快速的、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还不够,无论是金融需求方面的支持,公共平台服务的支持,人才倾斜的支持还不够配套,也都是不足之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进行体制改革,以发挥我们的能力。”

  万钢说,在改革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三是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导向;四是坚持统筹协调、遵循规律;五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资料显示,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面向2020年的总体目标,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进入世界前列,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万钢表示主要有五个方面:

  ———应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具体措施是,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强化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政策,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要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另外,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公益类、基础研究类、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方向,发挥好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加强人才培养,发挥好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同时,要完善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以及促进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

  — ——要 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万钢指出,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等五个体系。这次改革要加强创新各主体和各环节的协同,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以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万钢指出,一是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完善统筹协调的宏观决策体系,健全中央与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二是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强调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科学评价,从需求征集、评审立项、过程管理、监督评估等重点环节加强改革。完善项目评审评价机制,保证科研人员科研时间。三是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立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性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完善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强化经费使用监管,健全问责机制。四是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加强分类评价和监督评估。完善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制度,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围绕贯彻落实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纲要,重点从两方面加强科技人才工作:一是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的培养使用。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完善评价标准,改变片面将论文、项目和经费、专利数量等与科技人员评价、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完善创新人才薪酬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二是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要保障学术自由,完善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健全科研诚信制度,加强诚信自律和监督,净化学术风气,发展创新文化。

  ———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三类:一是需要抓好落实的已有政策;二是正在试点、需要总结完善和推广的政策;三是根据形势需要提出的新政策新措施,特别是涉及企业创新能力、协同创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人才培养和科研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措施。重点介绍一下以下内容:一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逐步增长的政策措施,健全科技投入体系。二是完善所得税优惠、创新产品首购和订购、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收益分配等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 途径,从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方面,加大科技金融结合的力度。四是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健全维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五是认真落实科技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创新的法律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英国再工业化势在必行 2013-03-29
· 构筑优势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挑战 2013-03-28
· 英国再工业化开启? 2013-03-15
· [越男看英伦]英国再工业化开启? 2013-03-15
· 美欧“再工业化”效果初现 2013-02-1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