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水厂没有水源,已经停了1个多月了。如果再过10天不下雨,就只能靠政府送水了,但送水的难度很大,水源点也不好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重兴村干部潘兴国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6月以来,贵州部分地区持续晴热少雨,旱情开始露头发展,连日来,旱灾不断蔓延,800余万人受灾。记者近日深入贵州部分重、特旱区看到,大片稻田出现龟裂,农作物干枯,山塘干涸,沟溪断流,一些偏远山区人畜饮水面临较大困难。 “连续44天没有下过一滴雨了。”站在自家枯黄、干裂的稻田里,重兴村68岁的村民潘兴泽一筹莫展,他用手撸了一把稻秧说:“稻秧都快干了,就是割了喂牛,没有水分,牛都不吃。就算现在下一场大雨,这些水稻也打不起苞了,全部绝收。”潘兴泽说,他家今年种了6亩水稻、2亩玉米,正常年份共能收6000斤左右的粮食,今年水稻收成没指望了,玉米最多能收1/3。 不仅仅是重兴村,眼下,在贵州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干旱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遵义市桐梓县是特旱区之一,自6月初以来降水比常年偏少97%,全县已有39万人受灾,占农业人口64%。眼下正是农作物发节旺长期,当地损失非常严重,受灾面积已超过3.5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35%。 记者来到桐梓县高桥镇高桥村,看到一条常年流淌的小溪河已经断流,82岁的老人程攀珍告诉记者,在河边住了几十年,这条小溪河从来没有断流过,可这几天还是干了,真是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干旱。70岁的钟朝先老人说:“嫁到这里40多年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干的天,自家种的苞谷、高粱、水稻已经全部绝收。” 在高桥村东木村民组,满眼看去,苞谷地在烈日下一片焦黄,所有的稻田几乎全部干裂,水稻大面积枯死,一些村民只能将枯死的禾苗割下来喂牛。 39度滚烫的高温,没有风,太阳晒得人皮肤发疼。在灾情严重的铜仁市松桃县盘石镇芭茅村,记者走进一片百合种植基地,烈日已经把百合叶子烤焦了,随手扯起一颗枯黄的百合,用手轻轻一搓就叶子就碎了。 松桃县盘石镇桃古坪村竹子山组,半个月前村里就已经全部断水,秧田里的裂缝能伸进一只脚,水稻几乎全部绝收。为了保障人畜用水,每隔一天村里就用送水车拉上一吨水供给村民。 “这里是苗族聚集区,群众居住地势高且较为分散,有的自然村寨仅有二三十户村民,点多面广,救灾难度大。”松桃县民政局副局长梁智权说,松桃县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没有井水、河流少,村民们只有“靠天吃水”。 据贵州省气象台监测显示,截至7月29日,全省88个县(市、区)中已有78个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特旱县12个,重旱县(市、区)30个,中旱(市、区)22个,轻旱(市、区)14个。据介绍,今年5月以来,贵州省降水较常年偏少26.1%,尤其是进入7月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仅32.7毫米,较常年7月平均降水量减少近8成,成为1961年以来降水最少的7月。截至目前,贵州旱灾受灾人口已超过837万人,其中109.7万人、40.7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7月30日10时,贵州省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黔东南州、遵义市、黔西南州等地多个地区发布不同等级的干旱预警,旱情还在进一步蔓延。 面对旱情灾情,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都作出批示,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大人、财、物投入,千方百计增辟水源点,全力以赴抗旱保民生、保秋收、保增长:一是千方百计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千方百计保障高山边远地区群众和特殊困难群体用水和基本生活;二是千方百计抓好农业生产;三是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