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价值不到30元的节能灯,买到家后发现不亮了,怀疑存在质量问题,去找商家索赔对方却不买账,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杨女士今年4月就碰到了这样的糟心事。 对杨女士而言,为此到法院诉讼显然并不划算,但不维权又咽不下这口气,无奈之下,杨女士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东城区消协反映此事。令杨女士略感意外的是,她最终顺利拿到了退货款。 在杨女士成功维权背后,正是东城区消协力推“先行赔付”机制为解决小额消费维权难打开的一条绿色通道。 其实,正如杨女士的遭遇,一般消费者在进行小额消费碰到质量、售后等问题时,一旦商家不认账,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将面临举证难、赔偿低以及维权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不得不主动选择放弃维权。 对此,东城区消协秘书长陈凤翔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大量投诉都集中在千元以下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鞋、服装和其他小商品上,一旦消费者认为商品质量存在问题并要求退换货,直接找商家维权往往费时费力,甚至最终维权所得还不如路费高。而对于商家来说,不仅要为消费者退换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还应支付相应误工费,目前一天误工费标准达224.24元。 鉴于以上情况,为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并减轻商家实际负担,东城区消协在总结过往处理小额消费投诉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早在2006年6月就推出了“先行赔付”机制,即在确认商品或服务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的前提下,东城区消协先行赔付消费者损失,再向被投诉商家发函说明情况后要求其在10个工作日内将赔付金返还给消协。 陈凤翔向记者介绍,在推行“先行赔付”机制之初,面向的消费者仅为老、弱、病、幼四个群体,商品价格限定在300元以内,不过,随着工作顺利开展并得到消费者和商家认可,已将受众扩展至所有消费者,商品价格上限也提升至1000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被东城区消协纳入“先行赔付”机制范畴内的企业多是消费者满意单位和信誉高诚信守法的商家,对“先行赔付”也持认可态度。 对于外界关心的“先行赔付”资金从何而来这一问题,陈凤翔解释称,尽管消协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先行赔付”资金并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而是通过向同级工商局申请“先行赔付周转金”,年初将钱“借”出来,等企业偿付资金到位后,年底再把钱“退”回工商局的账上。至今,并未因“先行赔付”损失一分钱。 据悉,截至今年5月,东城区消协利用“先行赔付”机制一共解决了186件小额消费投诉,赔付资金已达654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