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单纯的商人,现年55岁的张震远在香港政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然而,正是这位香港商品交易所的创立者、满身光环的“红顶商人”,目前却因为香港商交所陷入财务困境,继而因为涉嫌财务造假而被香港证监会调查深陷“丑闻”漩涡。
商交所困局
截止目前,香港商品交易所(HKMEx)的困局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
6月13日,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高院提起诉讼,向早前涉嫌财务违规的香港商交所追讨从2011年起累计拖欠达700万元的租金,并要求商交所交还其租用的单位。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说,香港商交所的租约从2011年至2016年止,每月租金约86万港元,自去年3月起欠租至今年5月,再加上管理费等杂费,累计结欠近676万港元。虽然商交所在前几个月曾交还100万港元,但至今仍欠下约700万港元。
稍早之前的5月18日,成立5年的香港商交所宣布全面停止交易,自愿放弃由证监会批发的自动化交易服务(ATS)供应商资格。同一天香港证监会公告说,交牌原因是因为商交所入不敷出,商交所的平仓过程顺利已经完成,但是香港证监会随后于5月21日宣布,就香港商交所财务方面涉嫌违规问题的调查已经在15日展开,鉴于所取得的证据显示涉嫌违规的问题事态严重,证监会已将若干事宜转接至商业罪案的调查科,案件至今有4人被捕,其中3人被落案起诉,据悉这三名内地男子涉嫌使用4.6亿美元,折合港币约30亿,虚假银行的存单向香港证监会证实有内地人士融资或者是新资金注入商交所。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商交所财务问题一年前已引起证监会关注。而在证监会监管过程中却发现,商交所每月往往都是月底提交财务报表前就取得新资金,令证监会容许其继续营运。因为证监会要求商交所要有至少9个月营运资金,所以在证监会的压力下,商交所今年1月通过供股集资1亿美元的动议,令人奇怪的是,这项动议一直到没有下文,却在4月底突然有投资者提出愿意入股。今年4月底,商交所存入的一张支票弹票,正是这个蹊跷的“准投资者”引起证监会怀疑,并且开始对其身份真伪展开调查。
5月24日,香港商交所主席张震远突然宣布辞去了包括行政会议、市区、策略发展委员会及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等职务在内的所有公职,他在声明中说,商交所的事件近日广受关注,他日前应警方邀请协助调查,为避免其任职的机构受到影响,而决定辞职。与此同时,友邦保险及俄铝亦发公告称,张震远已辞任非执行董事职务。友邦保险的通告指,张震远以“参与其他事务为由”,已辞任友邦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职务。俄铝发布公告称,张震远因为要专注个人事务,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董事会委员会委员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香港商品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6月,据了解,目前,香港商交所股东包括张震远、工银亚洲、中远集团以及俄铝等,其中张震远是最大股东,持有56%股份,工银亚洲和中远集团、俄铝分别持有10%股份,剩下14%股份由香港和内地的个人董事持有。
在近2年的时间里,交易量偏低一直是困扰商交所的难题。香港商交所资料显示,今年1-4月累计成交量约为14.48万张,比去年同期的54.74万张大幅下降73.5%,去年全年成交总额为1190亿美元(约合7314亿元人民币),而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为6.28亿手,同比分别增长138.83%,去年全年成交总额则高达171万亿元。
“红顶商人”张震远
一位熟悉张震远的人士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优秀的学历背景外,他的事业突飞猛进得益于他政界和商界广阔的人脉。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55岁的张震远,2001年起出任市建局董事会成员,2007年担任主席至今,他不但为新设的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成员,更曾任回归前成立的长远房屋策略检讨督导小组成员。而他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是曾在行政长官选举中担任梁振英竞选办公室主任。此外,张还同时身兼行政会议成员、公务员薪俸及服务条件常务委员会委员、薪酬趋势调查委员会替任主席、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等多职位。
很多熟悉张震远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自2007年起,张震远就开始担任香港特区市建局主席,2013年,张震远续任市建局主席两年,任期由5月1日起至2015年4月30日,打破了同一公职担任时间不超过6年的惯例。此事在港亦引发了争议。
“当时中国证监会并没有禁止境外设立期货交易所,实际上当时澳门和香港都在争,据说后来政府侧重于选择香港,借助香港政府幕僚的身份,他(张震远)及时地把握住了这个政策信号,加上对于石油行业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关系,2008年6月,张震远牵头成立商交所,剑指中国商品市场,计划在商交所推出在内地实货交收的燃油期货产品。”一位知情人士这样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回忆说。
除了“雄厚”的政府背景,张震远的“过人之处”还有在商界丰富的人脉关系。根据港媒报道,张震远和很多大企业高层私交甚密,而他也非常善于整合这些资源。
公开资料显示,江西铜业是商交所首个行业会员,此前与商交所签订意向书,合作推动大中华区的基础金属交易。而商交所的另一大股东———中远集团更是与张震远关系密切。此外,中国铝业、俄铝等大型资源企业都曾经参与商交所。在张震远的履历中,他亦曾担任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董事会主席。
泰山石化破产清盘的“始作俑者”
“深谋远虑”无疑是对张震远性格特点最好的诠释。《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张震远对于商交所的布局,实际上早在其任职于泰山石化CEO的时候已经开始,也正是因为他的激进领导战略,导致泰山石化在几年间超负荷扩张,最终面临清盘厄运。
一位熟悉泰山石化人士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说,2004年开始,张震远在接掌泰山石化的四年里,一直都坚持“大举扩张”的策略,或许是凭借着自己在政府丰富的人脉,他对于成立石油期货已经“胸有成竹”,张震远从一开始就把眼光集中在可以用来作为“仓储和交割仓库”的石油仓储业务,并且斥资巨大。据了解,在张震远2004至2008年任职泰山石化期间,一直大力扩充业务,加大财务杠杆,资本开支一直惊人,2005年公司的投资现金流出竟高达32.21亿,远大于公司市值。
记者从泰山石化内部了解到,泰山石化建成的仓储公司资产主要包括福建、烟台等4个地区的港口,包括土地使用权、可以储存危险物品(石油等)具备战略性的仓储资产的,总资产值约在2.5亿美元至2.8亿美元。这其中为了顺利完成项目,2007年,泰山石化通过发行泰山证券及中国仓储公司证券引入美国华平投资集团为投资者,华平投资持有中国仓储公司股权的49.9%。2009年7月,华平投资又认购了1.56亿港元的中国仓储公司票据。“实际上当时华平的合作条件非常苛刻,包括而且资金利息也很高,但是因为急速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泰山石化只能选择这样一个方式。”接近泰山石化的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表示,这也给后来泰山石化陷入“重组泥潭”等种种困局埋下了伏笔。
公开资料显示,泰山石化2002年在港上市,从事海上石油运输及仓储业务,其2003年营业收入为9.96亿元,毛利率12.1%;净利润为1.01亿港元,负债轻微(财务成本仅290万)。到了最近期的一次业绩,其年报(2011年,最后一次)显示,该公司已质押存款11.24亿,银行贷款16.1亿,定息债8.45亿,可换股债3.63亿,合共须付息的债务高达28.17亿;当年公司亏损6.21亿,单利息开支便需3.48亿。
“除了在大举扩张公司业务外,张震远在任泰山石化行政总裁时期,已经开始筹备成立商交所,而且筹备办公室就设在泰山石化的写字楼内。”泰山石化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这样回忆说,他告诉记者,一直到2008年6月25日泰山石化宣布当时任职行政总裁已近4年的张震远离职。同日下午张震远宣布筹组商交所,泰山石化亦在稍后发新闻稿,表示支持商交所筹建。
根据港媒报道,张震远当时曾公开说,美林、雷曼及摩根士丹利等大行都有意入股,中资准股东则包括中信及华润等央企。这个消息也让当时在内地拥有仓储资产的泰山石化变得“炙手可热”,就在张震远宣布离任的第二天,泰山石化股价曾飙升超过30%。
好景不长,同年8月,中国证监会勒令禁止境外期货交易所设立商品期货交割仓,令石油期货大计泡汤。当张震远精心布局的事业蓝图开始逆转后,泰山石化无疑成为这场商战最无辜的“买单者”。记者了解到,泰山石化当时业务亦由盈转亏,加上船舶工业整体萧条,泰山石化一方面需要支付扩张仓储资产的巨大资金投入成本,另一方面还要应付新的船厂业务发展,这家公司在不足九年之间,从负债低、营运健康,沉沦成为一家负债累累、盈利不前,且利息负担极重的公司。
张震远所精心布局的商交所也出现困局,同年9月,金融海啸令美林、大摩及雷曼相继出事,入股计划成泡影。直到2009年商交所才确定股东阵容,由张震远持56%股权,并引入中远、工银亚洲、印度的RelianceMoney。仓促成立后的商交所也并没有外界期待的表现,2010年3月RelianceMoney退出,要由张震远任职独立非执行董事的俄铝顶上,同年底,商交所被新鸿基追讨租用九龙站环球贸易广场(ICC)欠租228万元。商交所在成立后仅推出以美元计价的黄金期货合约和以美元计价的白银期货合约两个产品,且成交非常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