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飞机、轮船,小到玩具、工艺品,加工贸易涵盖了对外贸易的大部分行业,长期以来占据了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疲软和我国劳动力红利衰减,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和呼声越来越大。为了使企业获得转型升级新动力,青岛海关推出一系列“组合拳”,让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更快更便捷。在该关的政策扶持和改革深化下,2012年山东省备案加工贸易手册5万余份,列全国第1位,今年前5个月加工贸易实际进出口值395.2亿美元。
无纸化结转 让产业增值链在国内延伸
“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就可以直接向海关报送相关数据,再也不用到海关通关现场排队去递交纸面单证了。”青岛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采购物流部范春业表示,作为船舶柴油机行业领先的研发生产企业,该公司通过将发动机用供油单元等零件深加工成船舶专用柴油机,实现了全年9000余万美元的深加工结转进出口值,同比增长80%。
范经理所说的系统就是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系统,青岛海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系统的全覆盖,将结转管理由纸质审批升级为电子审批,目前该关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已实现全部电子审批管理,企业无需向海关提交纸面《申请表》、《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收发货单》及《保税货物深加工结转退货单》等单证,有效降低了企业人工、交通及打印耗材等费用,提高了企业深加工的积极性。
据了解,
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是指企业将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转至另一个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加工后复出口,它使产业链向上、下游扩展,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把增值留在国内。2012年,山东省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进出口总值47.4亿美元,涉及经营企业916家,73.5%的企业参与异地深加工结转,异地深加工结转链条前端结转转出、后端结转转入总值分别为11.4亿美元、8.9亿美元,其中跨省深加工结转经营企业375家,表明企业加工贸易产业链已逐步延伸,国内增值链条有效延长。
便利化内销 让加工贸易享受到内需“红利”
近年来,为稳定经济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扩大内需,为了让加工贸易企业从扩大内需中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规避外贸发展不稳定因素,海关从简化内销手续入手,鼓励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内销业务。
“以前是‘一票一报’,现在可以一次性完成当月所有内销货物纳税手续,真是方便了不少。”
正在海关加工贸易现场办理手续的青岛海信国际营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李淑杰女士表示,得益于海关内销手续的简化,该公司加工贸易内销业务发展迅猛,2012年共实现内销货值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余倍。
内销集中办理纳税手续是海关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青岛海关辖区内加工贸易联网监管E账册管理企业和B类及以上非联网监管企业实行货物内销前置、集中申报、先内销后集中征税政策,变先征税再出货为先出货再征税。此举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经营成本,更为企业赢得了抢占市场的先机。在内销便利化政策的促使下,2012年山东省共有2400余家加工贸易企业参与加工贸易内销,货值高达1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从完全依赖外贸到出口加内销“两条腿”走路,也让更多的“中国制造”服务国内市场。
个性化监管 让特殊监管区域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我国关境内,赋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特殊功能和政策,由海关为主实施封闭监管的特定经济功能区域。在青岛海关的大力扶持下,截至2012年底,山东省共获批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8个,保税物流中心等保税监管场所143个,位居全国第一。
为充分发挥保税港区政策功能优势,青岛海关结合口岸特点,在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突破性地推出出口拼箱监管模式。在此模式下,海关批准经营拼箱业务企业在拼箱货物入库后即可由仓库方自行发送运抵报告,采用“一次报关、入库查验、先放行后装箱”的流程,彻底解决了以往拼箱业务中因一票货物被布控查验可能导致整箱甩船以及查验货损的难题。同时,通过卡口改造、完善过闸货物信息比对功能、实现出口拼箱货物24小时全天候过闸通关等辅助措施,保税港区卡口与拼箱区域融合成有机整体。不但大大缩短了拼箱货物通关时间,也为货主节省了大量费用。青岛中港仓储有限公司经理助理张光义称:“现在平均每个标箱的掏箱、开拆等综合查验费用比原模式节省至少500元。”据统计,仅今年5月份,就有1.17万票出口拼箱报关单使用此模式通关,是去年同期的20多倍。
与此同时,青岛海关鼓励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保税期货等新兴保税业务,吸引高端物流聚集并促进高附加值加工贸易发展。青岛国际橡胶交易市场是依托保税港区政策优势发展起来的专业交易市场,利用保税港区内货物可免税自由流转的政策,通过即期现货、远期现货、竞买竞卖等多种交易方式,为保税港区内橡胶交易提供了国际化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