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价值链与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表示,如果从贸易增加值创造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贸易数据,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将骤降41%和49%之多。 专家认为,依照传统上只观察一国进出口总额的做法无法认清中国真正的贸易格局。因为在进出口总额的计算中,存在着两项重要的重复:第一,本国出口品中所使用的进口中间品的价值,作为进口计算了一次,又在出口时再次算在出口总额中;第二,本国进口的产品中,有一部分就是利用本国出口商品制造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第一项的重复计算极为巨大。 “如果从贸易增加值创造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贸易数据,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将骤降41%和49%之多,而日本的情况的恰好相反,在贸易增加值框架下,其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激增40%和31%。”,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魏尚进、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Robert Koopman与高级经济学家王直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出口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样庞大。 与会专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断增长的人力与物质资本积累,为企业进入高端制造业,同时向价值链两端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公平竞争的市场上,这种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会推动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清华大学教授鞠建东认为,转型的挑战在于技术垄断广泛存在于价值链两端的生产环节。在这些生产环节上,一些生产者往往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产品之间可替代性很低,使得在这些环节上广泛存在着垄断势力。当新兴企业试图进入这些生产环节时,垄断者就会阻止这些竞争者进入,试图保持自身的垄断利润。 这种由垄断形成的进入壁垒对中等收入国家结构转型影响巨大。一方面,转型国家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不能再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加工组装的分工角色;另一方面,价值链两端又有着进入壁垒,阻碍转型国家中的企业进入。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结构转型将会放缓,经济发展也会相应停滞。“全球价值链两端存在的垄断势力,可能是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鞠建东表示。 据悉该论坛由中国商务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