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
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1、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用好增量,盘活存量。2、再贴现可规定资金流向,更具有针对性。3、再贴现针对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去杠杆。4、政策基调即便调整,至少要等到二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
连平:
当前经济运行存在三个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中投资依然顽强地扮演了重要角色,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弱;投资结构中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保持较高速度,制造业投资却大幅放缓;非信贷社会融资增量中流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的占三分之二,制造业和服务业融资增速下降。未来调结构的任务更重了。
邱晓华: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究竟谁会步其后尘?近期,国际舆论的目光不少转向中国。如何看待这一预言?客观看,眼下的中国还不至于发生全局性债务危机,从可观察债务看,政府债务率中性估计略高于60%,但如把各类不可观察的隐性债务考虑在内,特别是把企业债务考虑在内,债务危险需引起我们高度警觉。
朱大鸣:
以GDP作为考核指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经济现实意义,特别是在经济面临发展的时期,短缺经济要先达到一定量。然而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经济已经从短缺经济转向了过剩经济时代了。老百姓的要求不再是简单地吃饱饭和有基本的生活用品那么简单了,人的偏好和需求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林采宜:
6月份订单指数继续下滑,实业界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不太乐观,与此同时,生产指数也明显下滑,需求疲软导致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进一步下跌,上游产业去过剩产能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在以“调结构”为主基调的政策语境下,若财税制度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第三季度GDP跌破7.5%的概率很大。
毛振华:
近期会否出台新的刺激政策,是个悬念题,太多不确定因素了。关注这一问题,可视为观察“克强经济学”走向的风向标。今天的宏观政策工具不少,但功效不大。为何?传统的救市和刺激办法就像打激素,只能表面缓和,但效用递减甚至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