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新区前身为鄂尔多斯东胜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十年磨一剑”,鄂尔多斯高新区已形成起步区(原东胜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园、云计算产业园、科教孵化园、产业拓展园“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高新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2012年,高新区实现总收入424亿元,工业总产值29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突破187亿元,实现“十二五”开局的良好局面。
产业结构调整新突破
高新区坚持特色化、高端化的产业发展理念,实现了高新技术对煤炭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深度转化利用,形成了以煤机、汽车制造等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为储备的战略性产业并行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有效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提供支撑。
煤基能源产业依靠技术创新走出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新路径。以能源化工总部经济为发展导向,高新区聚集中煤、神华、伊泰、亿利、博源、汇能集团等一批管理型、研发型煤炭企业总部入驻,并充分释放其领先的科研、管理和运营能力,特别是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领域,完成了煤制油、煤制气等新型煤化工领域内的技术突破,形成煤-油、煤-气、煤-烯烃的高端化工产业链。神华集团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工艺和高效催化剂技术,建成100万吨/年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百万吨级直接液化工程关键技术的国家。伊泰集团研发出我国首创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建成第一条16万吨间接液化煤制油生产线并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高新区形成煤制油产能142万吨,煤制甲醇产能180万吨,煤制天然气在建产能16亿立方米,正规划引进甲醇制烯烃与烯烃裂解一体化工艺(MTO/OCP)、煤制乙二醇技术等高端研发型项目,继续发挥园区高端煤化工技术研发实力,进一步带动全市煤炭产业向纵深化发展。
在煤炭等资源性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以煤机、汽车和风电设备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在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矿山开采、煤化工等产业发展需求下,园区形成了年产40万把煤机截齿、6万吨压力容器生产能力以及年维修综采设备15套、掘进设备18套的服务能力。其中,中煤集团设立了以研发制造大型洗选成套关键设备、煤矿井下辅助运输设备为主的煤机制造公司。天隆煤机成为晋陕蒙煤矿金三角区域内最强的煤矿装备维修服务商,已为十余家大型煤企提供服务。在巨大的设备需求下,林洲重机、乌兰煤机、巨鼎煤机等项目纷纷落户高新区。作为全市汽车产业发展核心区,近几年陆续引进了奇瑞汽车、精功恒信重型载货汽车、莲花乘用车、美国GTA混合动力车、中欧奔驰房车、青年客车、森林河房车、中兴汽车等各大品牌汽车项目,在建和新建产能达135万辆,截至目前已形成37万辆的汽车生产能力。
在风电设备领域,久和能源科技和宝风新能源作为首批项目开启产业发展新局面,久和能源公司年产200台2MW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已经投入运营并实现销售,宝风公司的风机设备生产线也进入调试阶段。
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信息产业作为高新区近年来积极打造的新兴产业,在大项目带动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而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高新区着力打造的云计算产业园,已经引入包括上海数据港、中兴集团、世纪互联等IDC企业以及浪潮、金蝶、用友等多家软件企业等14家企业。国内最大的平板显示厂商京东方集团投资220亿元建设的5.5代AM-OLED生产线已开工建设。LED产业逐步成为园区发展新亮点,荣泰光电、博雷特等一批企业进驻高新区发展,形成从LED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到LED汽车灯具、户外灯具等照明用品一条完整的LED产业链。依托本地丰富的太阳能条件,高新区通过引进国电晶阳3000吨多晶硅、中盛光伏700MW多晶硅片、宏大中源500MW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优质项目,初步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高新区大力推动新兴服务产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在金融服务领域,着力建设“金融广场”,陆续引进渣打、光大、兴业、内蒙古银行入驻,新增数十家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稳妥发展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多举措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依托包神铁路,高新区大力发展煤炭、建材、制造业等大宗物流和仓储物流,服务半径已延展到晋陕蒙地区。创意设计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面向能源化工、绒纺、装备制造等工业设计领域的创意策划和技术应用服务体系,涌现出了慧谷工业设计、大角牛动漫、中德产业研究中心等一批知名机构。高新区的现代服务业已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对产业结构全面优化调整形成有效支撑。
科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围绕全市煤炭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高新区重点着眼于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塑造创新创业环境等各方面工作,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高新区技术输出策源地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在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下,创新资源不断向高新区集中,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家,共建成4个国家级研发机构、17个自治区级研发机构以及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个院士工作站。以亿利资源集团、伊泰集团为代表,中科合成油煤间接液化技术研发中心、北京亿利高科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伊泰药业科技开发中心等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相继建成运行。高新区先后引入中国科学院鄂尔多斯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所、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创新分支机构。特别是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的紫荆创新研究院,以低碳技术的研发转化为主导快速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储能新材料、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清洁煤化工工程技术四个研究中心,有效弥补区域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
产学研合作更加深入。高新区通过设置扶持资金、举办对接洽谈会以及利用省市科技合作平台等措施,积极推动园区企业与大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已有近二十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200多人,其中包括院士3名,博士54名(海归博士8名),千人计划1人,百人计划人才4人,培养本地区专业人才近3000名。还引进高科技成果100多项,组织实施各类科技合作项目30项。伊泰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工合作开发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蒙西集团与长春应化所合作共同开展了国家“863”计划中“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母粒的研究开发”,解决了二氧化碳聚合过程中的诸多难题。此外,还引进电力电子设备复合相变集成式冷却系统、新型高阻隔可降解塑料专用料产业化等14个科技创业项目,共吸引投资60亿元。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高新区企业推动产业进步和技术升级的有效途径。
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为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高新区逐步加大科技投入,2012年各类资金投入超过6亿元,产生了强大的带动效应,园区企业R&D投入已由2005年的1.3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8.4亿元,直接推动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的出现。“十一五”期间,园区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9项、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奖120项。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分选发酵设备、生物质能利用、功能羊绒制品等技术被评为自治区十大名牌技术。高新区累计申请专利980项,其中发明专利191项,授权594项,专利实施率达到20%以上,累计新增产值超过5亿元。同时,高新区鼓励企业参与实施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国家火炬计划和“863”计划42项,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1项,累计推广重大科技成果84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52亿元。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渐趋完善。高新区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推动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目前,园区拥有清华启迪孵化器、孵化大厦、高新技术育成中心等一批孵化载体,孵化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为提高初创企业成功率,高新区开辟设立创业“绿色通道”,2012年开办创业培训班10期,同时建立了“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初始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咨询指导服务。
建设“中国低碳谷”
鄂尔多斯高新区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专业化发展,通过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聚集创新发展核心要素、践行绿色集约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鄂尔多斯·中国低碳谷”。
具体内涵如下:
资源富集地区转型发展示范区。探索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模式、体制与机制,发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作用,坚持内生增长,加快推进资源性产业走向高端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支柱,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为我国资源富集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全国低碳产业发展新坐标。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以等煤基清洁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领域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非煤接续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技术领先、特色突出的领先产品,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创造新兴增长点,赋予能源大市全新发展内涵。
创新型城市建设核心区。围绕“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战略,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汇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将高新区建成鄂尔多斯的科技辐射源、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乐园,勇当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主力军。
科技金融创新实验区。加快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有序引导民间金融资本,推动民间资本和高科技产业有机结合,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再创“鄂尔多斯模式”全新发展内涵。
据了解,高新区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打造高端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以清洁能源产业为特色主导,以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新兴产业为战略引擎和以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格局。
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拟建成引领全球高端煤化技术研发基地、全国能源综合利用创新高地和示范标杆。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能化装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鼓励企业加快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重点发展煤炭机械和化工生产装备两大领域。加快推进中煤煤机、巨鼎煤机、乌兰煤机等项目建设,依托中煤集团、林洲重机、乌兰集团等重点企业,着力发展包括掘进机、采煤机、输送机等大型煤炭综采成套装备,以及防爆变压器、防爆电机、矿用泵等辅助装备,加快集聚一批标准紧固件、液压阀、气动元件、轴承密封系统等通用基础件生产企业,实现集群化发展。
探索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技术及核心设备制造,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
二是清洁煤技术。通过引入在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优势较为明显的国内煤化工龙头企业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项目,推动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市场、技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整合,通过技术成果带动全市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在全球范围内掌握煤化工产业主导权。
三是新型储能。紧密把握我国智能电网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机遇,以满足区域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并网需求为导向,着重发展加大引入钠硫/液流电池,飞轮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产业化项目,形成新型储能研发和储能产品制造能力。强力吸引高端产业化或技术研发项目,鼓励多种储能产品同步发展,努力打造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化示范基地,实现新能源产业供需两端高效衔接。
四是智能电网建设。抓住区域智能电网发展需求,建设智能电网输变电技术研究中心,开展重大输变电创新和应用技术研发,争取在柔性输电技术及相关设备、特高压开关、电子式互感器、继电保护、电力专用传感器及MEMS封装系统以及输变电设备智能化等高端产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出台产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鼓励电力设备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智能电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高新区发展基础得天独厚
鄂尔多斯高新区具备得天独厚优越条件,文化璀璨、资源富集、经济发达、人民富裕。近年来,鄂尔多斯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被评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五个典型城市之一,这为高新区聚集资源要素优势创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吸引了海内外的高新产业来此落户。
鄂尔多斯高新区具有便利的交通优势。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临古长城,西、北、东三面黄河环绕,与呼和浩特、包头一同被称为内蒙古最具发展活力的“金三角”。鄂尔多斯高新区地处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紧邻109、210国道、包茂高速和包神铁路,区位条件优越。
高新区的发展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数据显示,全市已探明矿藏多达50余种,其中煤炭资源预测总储量7630亿吨,已探明储量1702亿吨,占全国的1/6,天然气已探明储量23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3,拥有全国最大的世界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其他如天然碱、食盐、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十分丰富。值得一提的是,被世界称为“纤维钻石”和“软黄金”的阿尔巴斯羊绒产自鄂尔多斯,全市羊绒制品产量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被誉为“中国绒城”。在鄂尔多斯广袤的荒漠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沙草资源,拥有甘草、麻黄草、沙棘等中草药材,也是珍贵的蒙药原料。此外,鄂尔多斯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年太阳能总辐射量在137.45-144.36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年平均风速在3.0-4.3米/秒之间,极宜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充裕的民间资本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鄂尔多斯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将财富分配到大多数人手中,可谓“藏富于民”。过去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226元增加到33383元,年均实际增长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6123元增加到11353元,年均实际增长13%。充裕的民间资本让鄂尔多斯成为一个资金量大且投资需求十分旺盛的城市,目前鄂尔多斯当地的投资公司约300家、小额贷款公司已近80家,担保公司37家,它们成为传统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
此外,深厚的“河套”文化也为高新区创造了大量的发展主题。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艺术璀璨,是著名的“河套”文化发源地。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近年来,鄂尔多斯承办国际那达慕大会、亚洲艺术节等多项国际性文化体育活动,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数量50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95亿元。在保护、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同时,鄂尔多斯注重实现文化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也成为鄂尔多斯实现经济转型新的动力源。
截至今年3月,高新区内共引进企业和项目500余个,涌现出神华集团、伊泰集团、中煤煤机、华泰汽车、奇瑞汽车、京东方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拥有5家年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16家年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和4家上市公司。目前,园区在建项目超过20个,储备约40余项签约和在谈项目,累计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鄂尔多斯高新区已积累较强经济实力,不仅支撑起全市经济的健康运行,也为下一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