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设立蛇口工业区起,中国工业园区建设已经走过34年历程。工业园区在聚集产业、招商引资方面曾经发挥极大效应;但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园区多是各种企业集群,污染治理与排放问题成堆,遭到社会舆论“诟病”,有的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园区已难以为继原有模式。目前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如何?如何实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的改造与建设是否能实现工业园区的升级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记者专访了环保部科技司司长赵英民。
全国已建20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记者:1999年,我国开始工业园环境治理,同时引进了生态工业园等一系列新型工业园概念,并启动了生态工业园试点。资料显示,2006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第一次公布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2007年开始在国家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目前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是什么样的?
赵英民:2007年,我们联合科技部、商务部共同推动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三个部委已共同命名20个国家级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中17个是综合类的园区,其他为行业类的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首先是从国家级开发区这些经济发达地方的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入手,率先在这些园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这既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突破口。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注重创新环境管理模式,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健全环境风险防控机制、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通过“绿色招商,补链选资”的项目准入制度,企业间形成生态产业共生链,企业进行污染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管理等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保障生态安全,提升环境质量的目标。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与时俱进
记者: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的制定是以什么为参考,或者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可以称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赵英民: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整体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就是把过去单纯的产业园区对经济考核指标要求和环境指标要求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实际上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产业经济。根据相关要求,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应该按照经济发展、生态工业特征、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管理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可以看得出来,这四类指标当中包含有单位GDP的水耗,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等等具体指标。
在着手这项工作时,首先,我们制定出规划,然后再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对规划进行评审,使得它既要符合地方实际,同时又能够满足国家对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要求。园区再去逐年落实,直到园区通过执行落实规划,达到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的相关指标和申请验收,我们再组织验收。命名园区之后,我们基本上采取滚动式的管理模式,三年复核一次,复核达不到要求就会被退出来。
记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2006年提出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对于现在来说是不是要求低了,是不是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呢?
赵英民:实际上这个标准也是与时俱进的。2006年是第一次发布,之后我们进行过修改和修订,今后随着国家园区的产业水平、管理水平、方方面面情况的变化,我们也会适时地调整标准。我们希望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标准是一个引导国家产业园区发展的标志性、引领性的东西。希望部分先进园区能够率先达标,同时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鼓励甚至监督使得所有的园区朝这个方面努力。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示范作用显著
记者:你觉得目前建成的这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否起到示范的作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生态经济的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赵英民:多年实践表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示范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现在全国有60多个园区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另外一方面,一些省级层面也在积极推动和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第三,已经建成的2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园区,在园区自身发展过程中,也注意把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带到他们扩张新园区发展过程中,实现示范和带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里非常重要的就是生态经济领域。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是怎么发展?就是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这一理念对整个园区的发展,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栏稿件由新华社CNC环境电视节目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