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银行体系内出现的流动性波动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无疑也将成为陆家嘴论坛的热门话题。金融改革的迫切性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金融改革开放新布局”作为本届陆家嘴论坛的主题恰逢其时。
业内人士称,金融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实体经济要走出“困局”,也必须依靠金融改革提供动力。
国内外顶尖的金融官员学者再度汇聚黄浦江畔,从昨晚开始,在三天时间内热议世界经济新形势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新布局。
自从六年前陆家嘴论坛创办始,每逢春夏之交,全球金融市场都屏住呼吸,倾听陆家嘴发出的声音;而近期中国银行体系出现的流动性波动,更让本届论坛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论坛有关流动性的讨论,必将牵动市场敏感的神经。
在M2高达百万亿的情况下,货币市场资金时点性、阶段性短缺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它折射出金融体系内部的深层次结构失衡问题,而中国金融的结构性问题恰恰反映出中国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痼疾。如果不从制度上深刻变革,目前的流动性震荡只能是更大更多危机的预演。
金融价格双轨制的存在,让资金“空转”获得了套利空间,滋生了影子银行的兴起;金融产权的国有垄断,让无效率的地方平台和国企获得大量资源,对民营和小企业贷款产生严重挤出效应;金融体系的相对封闭,让国内的金融机构处于政府的襁褓中,缺乏在全球市场的疾风暴雨中摸爬滚打的经验和能力……总之,金融制度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迫切性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
我们发现,新一届政府把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定在了7%,提高了对经济适当减速的容忍度,这预示着持续多年的以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将告一段落,也将为经济的结构调整腾出空间。而在日前处理银行间流动性问题上,央行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放水”,而是采取市场化手段,倒逼金融机构正视流动性管理,解决期限错配问题。从一系列的简政放权、夯实市场基础的措施来看,“看得见的手”渐次淡出、“看不见的手”发挥更大作用,市场化脉络日益清晰。我们认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是解决金融滞后的唯一出路,也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帮助实体经济走出下滑“困境”的必然选择。
六年前的陆家嘴论坛诞生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而今天,在美联储酝酿退出QE,新兴市场受到资金回流冲击,市场普遍担心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时候,本届论坛被赋予了非同一般的意义。陆家嘴的上空正飘过暴雨前的乌云,在风雨中翱翔的鸟儿姿态优美而坚定!推开窗户,期待市场化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金融改革谋新布局 利率市场化扛大旗
多年的改革推进后,目前金融改革已经涉足深水区。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今年金融领域改革的突破点包括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
虽然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并非新话题,但是在当时的时点、经济环境下,这两项改革均有新内容。在前期改革中,最为关键、重要的存款利率上限已上浮至基准利率1.1倍,贷款利率下限则可下浮30%。而现在,面临的则是存贷款利率波动区间继续扩大。
“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在年内可能实现,存款利率可能先开放中长期定期存款的上浮区间,并逐步扩大到短期和小额存款利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日前透露。
按照这一说法,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速度要快于市场预期。确实,数月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央行已经频繁提及利率市场化。那么,与之配套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应适时推出。6月初央行曾表示,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实施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各方面已形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作为金融改革的另一项重点,权威人士透露,下一步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推进的着力点可能放在目前限制较多、差距较大的项目上。具体而言,就是境外机构到境内股票和债券市场直投融资、个人对外直接投资(QDII2)。
对于个人对外直接投资,上述人士透露,会针对居民个人的财力、抗风险能力和风险自担意识、投资基本知识、市场信息获取渠道等资质,通过审核和考试的形式,进行投资者资格认证。除初期考虑引入总量控制外,有资质的个人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实业、房地产和证券投资的,按照实需原则供汇。试点初期可选取已在区域规划和相关文件中做出相应规划的上海、天津、温州和深圳作为试点地区,待总结经验后再扩大范围。
而推出QDII2后,我国居民个人可在境外购买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以及不动产等,个人的投资渠道会大大拓宽,从而提升居民个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能力。
金融改革能否引领实体经济走出低迷
各项金融改革的逐一推进,对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对金融改革的最终方案指明方向。据记者了解,近期各个部委也在进行相关领域的调研,为下半年会议的召开提供更加具有参考意义的改革建议。其中,金融改革将成为诸多改革领域中的重中之重。
近日,上证报记者走访了本轮经济下行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地区。在对部分银行和企业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从总体看,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强健的,但中小制造企业仍然没有走出低谷,而且有些企业的情况还在继续恶化。其中,陷入担保链、资金链断裂困境的企业不在少数。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当前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为不合理的增长方式所付出的成本,经济结构转型和金融改革已经到了非进行不可的程度。
需要向金融改革求解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小微企业融资难与充裕的资金在银行体系空转的怪圈如何跳出;利率双轨制的问题如何破解;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的关系如何处理。此外,金融改革过程中也涉及法律与政策的完善,这些基础制度的健全,也是制约金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位宏观经济分析师也对记者表示,理顺不畅通的机制,改变不合理的政策,才是从根本上推动实体经济企稳回升的唯一办法。“至少要做到货币信贷增长与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相匹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该人士表示。
不过,让实体经济恢复活力、实现转型升级,信贷资金的支持并不是全部。在采访中,记者也看到了多项金融创新。如正在探索之中的林权抵押贷款、海域权抵押贷款、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但在制度层面,目前仍然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允许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试错是必要的。”一家银行的有关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