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打击中药“李鬼”监管不能缺位
2013-06-14   作者:李华梁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近年来,在暴利驱动下,中药材市场“李鬼”频现,造假手段日新月异,不仅染指利润高的名贵药材,如今连普通药材也不放过。无论是对中医药行业发展,还是对患者生命健康,中药造假都会产生了不利影响。打击中药“李鬼”,为百姓撑起“健康保障伞”,还需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我国中成药产值达2882亿元,同比增长20.8%;饮片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27.1%。而与行业规模迅速膨胀不匹配的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劣质饮片大行其道。
  针对愈演愈烈的造假乱象,国家有关部门也“重拳出击”,采取了一些措施,规范中药材市场,加强行业监管,例如推行饮片企业GMP认证、饮片包装必须标注药品原产地等。然而,令人气愤的是,中药材制假售假的新闻仍时常见诸报端,一次次地给监管敲响了警钟。
  在记者看来,中药材制假售假现象增多,最直接的原因是暴利驱动,但背后暴露出的问题,还是监管“缺位”。记者曾在一些中药材市场走访,不时看到“诚信经营”“打击假药”等字样,一些市场还进驻了工商、药监等部门,假药现象仍然无法杜绝,这一定程度上正说明了监管没有到位。
  不过,谈到监管,许多业内人士也很无奈:这几年,制假商人不断研发造假新技术,连许多长期从事经营的客商都难辨真伪,对监管人员同样也是一道难题;生产链上“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也让不法人员钻了空子,谁来管、怎么管常常让一些部门有些困惑;法律法规不健全,即使犯罪,处罚力度也很有限……这些问题确实让监管陷入了尴尬。
  更让人困惑的是,相对西医来说,中医更讲究整体观念,如今对中医药市场的整治却更多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打击中药“造假”,必须得先把好脉,找准病症,开具“复方药”。
  这付“复方药”,首先需要一剂“猛药”,即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政府应当加强专业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多吸纳一些药厂的职业药师等专业力量参与药监部门督查,重奖激励民间举报掺假的行为,形成群防群治的格局;同时药监部门应建立长期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质量验收、真伪鉴别等方面的技能。 
  这付“复方药”,还需要一剂“补药”,就是完善行业标准。我国近年来大力提倡中药国际化,甚至削足适履去适应一些国际标准,走入西方市场。遗憾的是,发源于中国的中药,却没有制定出一套我国自己的行业标准。有了标准,才可能对假货形成直接的打击。
  这付“复方药”,更需要一剂“辅药”。应为药材建立追溯档案,让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个链条都清晰明了,全方位进行安全监管,这样才能让造假者无机可趁。
  药品安全关系百姓健康,打击中药“李鬼”迫在眉睫。如果不能对中医药市场的规范化“治未病”,如果放任制假售假的不法商人逍遥,恐怕中医药市场最终也只能“疾入骨髓,无药可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暴利催生中药黑色产业链 2013-06-14
· 从云南白药到汉森四磨汤 做空资本瞄准中药企业 2013-06-07
· 中药生产需要全程监控 2013-05-23
· 同仁堂连陷“汞超标门” 中药安全监管应当与时俱进 2013-05-23
· "无毒副作用"的中药难自证清白 2013-05-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