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中国强烈反对和欧盟内部抗议,欧盟委员会还是“义无反顾”地对中国光伏产品课以惩罚性关税。作为回应,中国也立即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面对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强硬转向,被动回击已远远不够,中国必须“多管齐下”,全面出击,敢于对欧盟“硬碰硬”。
根据欧盟委员会决定,将从6月6日起对中国光伏产品征税11.8%,如果在两个月内无法达成新的协议,则开始执行平均47.6%的惩罚性关税。初步测算,此次“双反”涉及中国光伏产业200多亿美元的出口,占2012年欧盟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70%以上。这也是2010年以来,欧盟对中国生产的调制解调器、铜版纸、有机涂层钢板相继发起反补贴调查后的最大规模贸易救济案。
中国与欧盟在光伏产业链中是上下游的共生关系,处于同一价值链中。如果中欧贸易战升级,不仅会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沉重打击,光伏产品最终价格提高也将伤及欧盟消费者利益,迫使各零售商和组装企业大幅裁员,危及整个太阳能产业链,可谓是“双输”的局面。
那么,欧盟委员会何以咄咄逼人?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又为何趋于强硬呢?恐怕得把它置于欧盟贸易新战略框架下去解读。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特别是在欧盟一体化进程受阻以及欧债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严重困扰下,欧盟旨在保护本土市场、争夺海外市场的进攻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0年11月9日,欧洲委员会公布名为《贸易、增长和世界事务》的新贸易战略文件,勾勒出未来5年(2011年至2015年)欧盟贸易政策,其政策重点就在于以贸易促进欧盟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对贸易伙伴的潜力。
欧盟认为,维护自身利益所面临的挑战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的关税壁垒,而是潜藏在海关之后的市场准入障碍和其他威胁。深入对方市场,扫除这些障碍,是欧盟的利益所在。
也正是围绕欧盟贸易新政策,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以来欧盟对外贸易战略越来越具有进攻性,特别是对被视为最具潜力贸易伙伴的中国展开了凌厉攻势。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作为世界上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第三多的经济体(仅次于印度和美国),欧盟有三分之一的贸易救济指向中国。截至2011年,欧盟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69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对50余类输欧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已经出现趋势性转变,而此次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裁定可谓是对华强硬贸易政策的延续。随着2016年非市场经济地位例外条款大限临近,加之中国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欧盟必须寻求对华贸易救济的新方法,以便能够继续把中国作为贸易救济的重点对象,以此来平衡中欧贸易关系,于是光伏产业不幸成为受害者。其实,从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若能找到双方妥善解决方案,临时性关税将停止征收”的表态,已经不难看出欧盟为今后争取谈判筹码的战略意图。
现在看来,中国必须改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由于欧盟在反倾销调查框架中存在规则不透明、制度不清晰、滥用反倾销且明显针对和歧视中国产品的现象,中国必须将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上诉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与此同时,考虑到贸易保护不是欧盟的目的而是手段,其最大企图还在于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因此,充分了解欧盟贸易新政策的动向,积极推动中欧自贸和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才可能争取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