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一条城市的“绿色翡翠项链”
|
专访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
|
|
2013-06-05 作者:记者 许茹/成都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是很多人对成都的评价,因为这里不仅经济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更因为这里生活很“巴适”。 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将这些因素归结为“宜人”,衡量一个城市建的怎么样,关键是看城市是否宜人,这是科学观在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体现。而在众多“宜人”的因素中,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对“水”更是关注,他多次考察成都第二水源,以保证应急状况下的生活供水,还提出在成都的环城生态区上,傍河成湖,打造六湖八湿地,这些水系串联成一串“绿色翡翠项链”点缀于城市之中。 一个城市的书记为何对“水”如此关注,记者带着问题专访了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 记者:我们发现,您在担任成都市委书记之后,对成都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的问题格外关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黄新初:从环境方面看,成都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也是“严重生态赤字区”。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市水环境监测断面70%以上存在污染,城区空气质量还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总的来讲,当前成都的发展,面临着时间有限的人口机会窗口、相对紧张的资源瓶颈约束和极其狭小的环境承载容量,留给我们从容发展的有利时机和空间容量并不多。 历史上,成都就是一个因水而兴的城市,但目前在成都中心城区水面和湿地总体比较少,远远无法满足市民亲水、近水的心理需求,城市人居环境也远远没有达到“宜人”的目标。我们还需要大量的水体来调节生态、净化环境。 记者:为了让成都更加“宜人”,成都提出环城生态区的打造,这样的规划在国内是否较为超前? 黄新初:我一直强调,成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也是下一代人的,更是子子孙孙的。成都的城市规划,既要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负责,也要对下几代人的发展负责。要充分考虑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因素,特别是要考虑到当前成都跨越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未来的发展可能超出预期,从而坚持把长远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考量,使城市规划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为支撑成都未来的发展需求留下足够空间。 记者:规划提出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成都将如何打造环城生态区? 黄新初:建设环城生态区的目标是出则田园,入则都市。环城生态区实际上是在绕城高速(即四环路)两边,是一个80多公里的环城绿廊,通过绕城内外各500米的范围把城市开发边界锁住。在环城生态区里,包括“六湖八湿地”的生态湖泊水系,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 在环城生态区建设中,既要注意环境风貌的科学设计,做到山水相依、错落有致;在景观、景点、设施的设置上,也要充分考虑大众化的审美需求,有机融入城市文化元素,提高生态区的可进入性,突出市民共享的公共服务性。成都将规划打造一批生态河流和人工湿地,以及一批富有人文气息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真正做到因水而建、因水而荣,让城市水系更加完善,水景更加美丽,水韵更加悠长。 记者:目前,第一个动工的锦城湖已经开放,我们看到锦城湖除了具备生态功能似乎也特别考虑了市民的观赏需求,未来建成的环城生态区将具备哪些功能? 黄新初:我们正在建设的环城生态区既是城市生态功能区,也是景观功能区,更是产业功能区,要把生态绿地建设与现代产业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生态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花卉苗木等都市现代农业,力求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产业效益的统一。 环城生态区作为市民休闲活动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不仅将如一条“绿色的翡翠项链”,极大地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成都的生态环境,还将给成都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遗产。 记者:除了提出了建设环城生态区之外,您对建立城市第二水源的问题也特别关注,成都现在的第二水源建设到了什么阶段? 黄新初:现在,成都中心城区供水水源都来自都江堰水系,水源单一,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已有12个相继建成第二水源或多水源。目前,成都的第二水源可行性研究及相关规划已完成,拟建的李家岩水库位于崇州市西河上游,作为第二水源,建成后,将改变成都市单一水源供水格局,在应急状况下可保证中心城区数月的基本生活用水需求。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