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在这样的日子里传出“加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的消息显然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新华社的评论所说:提供优质奶粉是献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按照药品来严格管理婴幼儿奶粉质量,无疑提升了一个监管等级,但这虽是好消息却也带出了一个疑问:这样的等级是否足够?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此前按照药品管理办法去监管的东西,却未必全都安全无虞、令人放心。
例如2012年4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记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再比如,2006年由于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违反规定,购入工业用“二甘醇”代替医用丙二醇作辅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剂”的生产,二甘醇在病人体内氧化成草酸,导致多名患者肾功能衰竭,最终造成多名患者死亡。
“齐二药事件”和“毒胶囊事件”说明,虽然药品的监管力度本应十分给力,但有时却只是一种理论上可能性,并不能和现实画上等号。真正要把“优质奶粉”这份大礼踏踏实实地送到孩子以及家长们的手中,还需要把国务院常务会议所说的“严格”二字落到实处。
“严格”二字既包括严格的生产标准,更包括严格的监管标准。前一阵子中乳协曾说“国产奶粉质量优于进口奶粉”,但《羊城晚报》、《新民周刊》等多家媒体都通过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中资乳企在海外注册商标,贴牌生产特供中国市场的“假洋奶粉”:有的使用国外奶源,却按照中国国标加工生产,在原产国本地没有任何销售;还有的只是在国外注册品牌,奶源来自国内,生产加工也在国内完成,属于地地道道的国产货,却在销售时大玩文字游戏,号称原装进口。
被国内市场“锻炼”出来的消费者早已“心明眼亮”,所以“贴牌假洋奶粉”频频曝出质量问题并不会让大家对“洋奶粉”彻底失望,而只是会让人们对监管体系的疑虑有所增加。正如此前一些专家所分析的那样:很多父母之所以想去香港买奶粉,是觉得无论国产奶粉还是进口奶粉,只要让内地的生产或销售网络沾过,都会产生一种让人不放心的感觉,大家跑去香港购买的,其实是那里所拥有的国际监管服务。
无论吃药还是喝奶粉,我们都需要与国际接轨的、真正严格的监管服务。这样的需求与期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挂牌之后似乎触手可及。据报道,食药监管总局成立之后的“第一把火”烧到了保健食品的头上,那么,第二把火能否烧向婴幼儿奶粉质量的领域?此外,这一把把火烧起来之后能否不再熄灭?此前,我们已经看到过太多“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之后的最终结局……
我们总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这样的说法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嘴巴上,而是应该从方方面面落到实处。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孩子已经成为“四二一”式家庭结构的核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孩子的健康、安全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