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生态茶成“绿色金矿”
2013-05-28   作者:史鹏飞 赵旭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4月26日至27日,福建省有关领导在南平市政和县调研时表示:南平的最大优势在生态,出路在生态,责任也在生态,产业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努力打响以绿色生态为特征的“武夷”品牌。
    茶叶是福建南平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是闽北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闽北地区盛产历史名茶:如武夷岩茶、北苑贡茶、建阳白茶、政和功夫等。茶叶对于闽北来说是“大工业”、“大项目”,是促进闽北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途径。
    这些年,南平利用空气好、水好、生态好等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借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环保需求,打生态品牌,生态茶产业强势崛起,“大武夷”品牌声名鹊起,成为当地的“绿色金矿”。

    好山好水出好茶

    满山青翠间流动着淡淡的云雾,各个山头是一层层错落有致的茶园。这在南平是再平常不过的景象。
    南平地区位于福建省北部,绵延550公里的武夷山麓横亘境内,是中国南方主要林区之一,素有“绿色金库”之称,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境内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交相辉映,以“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蜚声海内外,融国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于一体。近代诗人郭沫若吟咏南平为“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
    南平山多、丘陵多,土壤深厚、肥沃,山地资源丰富。茶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项目,全市茶园总面积55.2万亩。
    优越的气候、水土特点,培育了诸多好茶,口感、韵味等都形成了自身风格。
    “这里出产的茶叶带着淡淡高山云雾味,口感清爽鲜嫩,回味甘醇。”当地人自豪地说道。
    晚清一位闽籍博物学家在其《闽产录异》中称:“凡茶,他郡产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岩产者,性独温。”究武夷茶品第不同的原因,正是武夷山地理环境的影响:“岩皆特拔挺起,凡风、日、雨、露,无一息之背;水泉之甘洁又胜他山;草且芳烈,何况茗柯。”在武夷这样的山水之地,连草都有芳香烈韵,何况茶呢!
    考察南平茶园,多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茶园土壤由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土质疏松透水通气性好,表层腐植厚,有机质含量高,富含养份。
    日前,福建有关领导赴安溪县调研茶产业发展时说:安溪这个地方,之所以茶叶产业发展得好,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这些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把树砍了,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了,就种不出好茶叶。
    这句话放在南平也完全适用,因为好山好水出好茶。

    打造“大武夷”绿色生态茶

    南平市政府将良好的生态环境看做是南平最响亮的品牌、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南平市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科学的茶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全面推行茶园标准化建设,提出了联手打造“武夷生态茶”品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武夷岩茶”和“大红袍”为引领,打造绿色武夷生态茶。
    南平在下属各市县大力推广生态茶园建设,各地新建一批批高标准茶叶基地。仅政和、武夷山、建阳、建瓯四县(市)就有“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面积17.4万亩,其中有机茶认证面积达1.86万亩。另外,武夷、建阳等地建设有5家张天福有机茶园示范基地。
    这些有机生态型茶园及其周边有树、有花、有草,层层茶园一片翠绿,条条水管连通各个蓄水池,护林带、灭虫灯、黄色板,更为美丽的茶园增添色彩。
    在武夷山,病虫害防治多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矿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每年冬季喷洒一次,然后立即封园,到了次年开春,就可以直接采摘,无残留。施肥则推广天然有机肥,使用油菜饼、豆粕。加工技艺和设备方面,茶企都按照QS标准来实施和配备。武夷山市连续十年茶叶农残没有超标。
    在政和,佛子山狮峰茶业,在著名的佛子山风景区有2000多亩的有机生态茶园。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叶。
    在闽北省级生态县松溪县镇,我们看到,在群山环绕中,2万多亩生态茶园显得郁郁葱葱,清新湿润的茶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湛峰茶叶的一位负责人说:这里生态环境优越,植被丰富,土质保水,特别适合茶叶生长。
    在建阳市,当地知名茶企武夷丘苑,有非常现代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理念。3000亩的张天福实验基地生态环境良好,种出的生态有机茶品质非常高。
    有机栽培大幅提升了武夷茶的质量,很多企业拿到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牌子,就是南平茶良好生态环境下有机栽培的最好例证。
    如今的南平茶已迈入了好生态带来好品质,好品质带来好价格的良性循环轨道。
    2011年9月中旬,福建省有关领导在考察武夷山期间有感而发,以独特的视角题写了《武夷茶道》:“武夷茶道,诚儒之道,佛之道,道之道。禀天地之精华,撷草木之芳润,得圣贤之妙谛;和阴阳,融太极,修仁德;凝于心,化于神,寓于行。武夷茶道,洵无道之道也。”

    茶叶变身“绿色金矿”

    石屯镇,是政和县西大门,人口2.1万人,素有“茉莉花之乡”、“诗文化之乡”美称,镇虽不大,却物产丰富,盛产茶叶、柑桔、锥栗、水稻等农特产品。
    据石屯镇领导介绍,当地茶叶种植已经超过1.2万亩,成为主导产业。全镇有20多家茶企,其中不乏茂旺这样的知名企业,茶叶已经成当地收入的重要来源。
    “我们这里生产黄金,但茶叶才是我们的‘绿色金矿’。”石屯镇党委书记葛建华说。
    不仅石屯镇将茶叶看做“绿色金矿”,整个政和县都受益茶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政和县茶园面积达10万亩,加工产量1.2万吨,产值3.8亿元,是福建省主要产茶区之一;全县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叶收入占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县有茶企业113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
    在武夷山市,2006年迄今,茶产值和税收增长了15倍左右,分别达15.33亿和5119万元,农民茶叶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
    在建瓯市南雅镇,当地种植逾3万亩茶叶,生产的水仙远近闻名。南雅镇镇长方鑫淼告诉我们,南雅水仙质量上乘,产品大量出口欧美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武夷山的一些知名企业也从这里收购原料,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重要产业。下一步,镇政府将重点培育一些龙头企业,提高南雅水仙的品牌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如今,随着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打响,大红袍身价倍增,效益直线上升。在发展大红袍作为南平市茶产业主导品牌的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周边茶业的发展:建瓯主打建瓯水仙;松溪主打松溪绿茶;政和主打政和白茶、政和功夫茶。整个南平茶品牌声名日盛,茶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蒸蒸日上。
    当前,“武夷山大红袍”完成了10余个国家的国际注册;南平全市建立以“武夷山大红袍”为公共品牌,拥有“武赶岩茶”、“政和白茶”、“武夷红茶”三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山小种”等五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夷山大红包”、“政和工夫”、“武夷星”等三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奇名商标,3个省名牌农产品。这将会进一步提高南平茶叶的附加值,对大力提升产业水平,促进茶业增收,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另外,随着南平茶叶知名度的提升,整个茶产业链也开始延伸,在茶产品开发方面,不少茶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经营传统的本地产茶叶。它们通过创新茶口味、推广保健茶、开发茶饮料、兼营茶配套商品等多种方式,丰富产品线。如今,在很多茶企的终端门店里,消费者不仅可以买到茶叶,还能买到茶杯、茶盘、茶食品,甚至以茶为主题的工艺品。
    此外,茶饮料生产、高端茶会所、茶文化旅游观光、茶文化影视等,也成为茶企业纷纷涉足的热门领域。挖掘茶产业的“绿色金矿”,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正如福建茶叶学会会长冯廷佺所言,南平茶产业大有可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黄山连续五年拨300万元建生态茶园 2008-04-07
· 陈宗懋:茶叶生产加工应全程清洁化 2012-07-26
· 安溪铁观音或成“茶叶第一股” 2012-06-08
· 最好的茶叶来自“大路茶”? 2012-05-10
· 农业部回应:“农药残留茶叶”未超标 2012-04-2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