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被称为“疯狂”财务造假的万福生科案有了阶段性的查处结果,但是隐藏其后的造假流水线尚未全面曝光。“要将万福生科案办成标杆式的案件”,市场各方从证监会此前的多次表态中捕捉到了些许信号。“内部造假分工严密、假账单据一应俱全”,万福生科案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执法有着启示性意义。
万福生科案开创了诸多第一,它不仅是首例创业板公司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的案件,还是证监会首次对保荐机构单独立案、暂停其受理保荐业务的案件,更是开启由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协商赔偿投资者损失的先河。为了撕开万福生科隐秘的造假流水线,新华网记者独家专访了证监会稽查总队查处此案的相关负责人。
财报疑团:一个U盘成为稽查突破口
去年九月,湖南证监局在一次例行巡查中发现,上市不到一年的创业板公司万福生科存在财务问题,疑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万福生科2012年半年报显示预付账款增加了2632万元,余额达到1亿多元。作为一家粮食精加工企业,万福生科采购的生产原材料是稻谷。通常来讲,这类企业与农户进行结算时采取现结方式,而财报中出现那么大数额的预付账款,便显得十分不符合常理。预付账款成为万福生科第一个很大的财务疑点。
另据湖南证监局在巡查中了解到的情况,万福生科在2012年上半年期间曾经停产。企业在停产的同时,还能产生高余额预付账款,引起稽查部门的关注。
除了预付账款外,另一个财务疑点是在建工程款余额。2012年上半年,万福生科在建工程科目的账面余额从8675万元增加至1.80亿元,这个过于巨大的数字,与万福生科往年的经营活动规模相比,愈发令人不解。
“假账背后一定存在真账!”稽查组负责人斩钉截铁的告诉记者。因为企业需要与真实来往的客户对账。若能找到万福生科的真账,就能为以后的取证撕开方向。后来的事实的确验证了该负责人的想法。
其实,整个调查的突破口,来自一次现场突击调查。那天稽查人员“突袭”万福生科财务处办公室,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稽查组负责人表示,“当时我们看到屋子里的人露出紧张和小心翼翼的表情,仿佛藏着什么秘密。所以,我想或许真能找到些什么。”稽查组负责人注意到,有一位工作人员站在电脑前,好像试图在遮挡着什么东西。“虽然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但还是让其闪开。终于看到那台试图被挡住的电脑主机上插着一个U盘。打开U盘发现,里面藏着的,正是我们之前苦苦寻觅的、万福生科2012年的真实销售流水台账!”
一个关键的U盘,为之后的调查取证打开了局面,也为稽查人员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稽查人员在另一台电脑中,还找到万福生科分配造假额度的电子表格,每个月计划造假多少笔,造多少额度。稽查组负责人向记者描述获取真账本时的心情:“那一刻我们满怀信心。一手握着真账,对照另一手上的假账,万福生科的造假细节,即将层层暴露于公众面前。”
拨开云雾:万福生科如何“玩转”9亿假账?
历经四年半的时间,虚增收入9亿多、虚增利润2亿多。如此疯狂的造假,万福生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稽查人员扫过真实台账中一个个零碎的数字,逐步拼接出万福生科的造假链条:利用公司自有资金进行体外循环,假冒交易,用以虚增收入和利润。
万福生科在财务造假中,首先借用农户的身份证,为他们开立个人银行账户,但这些账户却是由万福生科来控制。公司将自有资金打到这些个人账户中,冒充为“预付给农户的收购款”;而后,再将资金从农户的个人账户上打回给公司,冒充为“客户的销售回款”。
流程图上清晰地显示,自有资金经过一去、一回,形成虚假的资金流,凭空捏造了销售收入。
为使从农户账户打回公司的资金显示为“客户销售回款”,万福生科又动了手脚:伪造大量银行回单,包括自刻假冒的银行业务章。
稽查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调查伊始,我们采取了先易后难、先重点突破,再全面展开的调查策略”,在通过2012年真实销售台账掌握万福生科造假模式后,对万福生科2008年以来的财务数据展开全面调查。对于虚增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这个关键的问题上,分银行资料、外围调查(以下简称“外调”)两个小组开展调查。
银行组调取与万福生科客户回款有关的所有银行流水和凭证,需要确认每一笔相关资金的确切来源与去向。据稽查组负责人回忆,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万福生科为造假掩人耳目所采取的“小伎俩”。比如,一笔资金在银行柜台现存现取,从A柜台取出,再从B柜台存进,人为割裂资金流向;再比如一些转款是通过刷公司自己装的POS机打回账户,银行确认这种资金来源的难度很大,因此稽查人员需要协调银联调取相关数据。在整个银行资料调查过程中,稽查人员共追查了300多个账户、超过10万笔流水。
如果称资金流水为间接证据的话,那么实物成交记录便是货真价实的直接证据了。稽查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外调组同时调查了万福生科的销售客户和采购农户,目的是了解其真实的销售数额与原材料收购规模。
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外调过程中,稽查人员共走访调查的50多家客户,发现两类问题客户:一类是万福生科曾经的客户,交易发生时间不在万福生科上市发行期内;另一类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客户,包括一些几年前就已注销或关闭的小公司,万福生科居然把其生生搬来冒充成自己的客户。在稽查过程中,万福生科也同一些客户打过招呼,可想不到的是,万福生科财报上的数字“假”得太离谱,即使客户虚报数字“帮忙”隐瞒,依旧望高难以企及。
走访农户的过程中也有神奇的发现。稽查组负责人回忆道:“有些农户根本都不知道万福生科为他们开立了银行账户,而另一些甚至根本不是粮食经纪人,而是万福生科公司的职工、或是职工远房亲戚等。”
由此可见,万福生科为完成一笔笔造假,可谓费劲脑筋、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稽查组负责人特意提到,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户也好,客户也罢,许多人对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知之甚少,法律意识较为淡漠,这不仅给稽查人员的执法调查带来困难,也为造假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造假之路:集系统性、隐蔽性、独立性于一身
有了公司上市想法后,万福生科董事长龚永福便和财务总监覃学军商量,令其制定一套造假方案,以达到符合上市的条件。龚永福坦承,“没想到会造出这么大的假。”
虽然整套造假方案符合上市条件,但后期每年都要以此为基数,造假成本越来越大。
稽查组负责人介绍,万福生科造假案是集系统化、隐蔽性、独立性为一体的,采取了成本倒算制,使得财务报表整体十分平衡,很难从形式上发现问题。
首先,造假系统性强。万福生科造假遍及进、存、产、销各个经营环节,参与造假的人员很多。在执行过程中,由覃学军总体策划、统一分配任务,过程就像流水线,每个参与人员只需完成各自的部分,然后移交给下个环节负责的人,等全部流水线结束后,整套假账也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其次,造假隐蔽性强。稽查负责人感叹到,“调查中直接发现问题的难度很大”,因为账套的资金流水与银行的资金流水在日期、金额上逐笔一一对应,但问题却在于名称的造假,这个过程中能演变出许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原本是由张某通过银行打回的款项,但对应的银行回单上的账户名称却被改成了万福生科的某客户名称。“如果只对流水是对不出问题的,这就需要深度追查这个资金究竟从哪里来的。形式上很逼真,但内容的确是假的。”稽查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另外,造假的独立性是很高的。稽查组负责人说,“不能说万福生科的造假有多高明,但的确它把所有东西都做全了。”
从购销合同到入库单、检验单、生产单、销售通知单以及采购销售发票等,这些单据凭证由专人开具。“由于万福生科对应的粮食收购方都为农户或粮食经纪人,不能开具发票,因此采购发票也由万福生科开具,这样就能把所有的单据凭证全部自己解决,而不依赖外部的力量,具有很高的造假独立性。”
稽查负责人称。
最后,造假过程采取了成本倒算制。因为整个公司财务是按计划去造假,而非真实情况。所以财务人员会根据虚增后的各产品销售收入、毛利率以及生产消耗率直接倒算相关生产财务成本,达到了产销平衡。“既然是算出来的,整个资产负债表一定平衡的,不能直接简单的找到问题所在。”稽查负责人如是说。真假业务混淆交织在一起,“万福生科不像有些公司的造假,一些笔是真的,剩下的可能都是假的,它的一笔业务里既有真数也有假数,真假交织在一起,所以给核实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整个调查过程十分艰苦。”
一些客户在县、乡、镇等小地方,路途遥远,来回辗转上千公里,而且稽查人员难以用当地方言交流,语言沟通较困难,有时需要找第三方人员解释,费尽周折。此外,湖南的冬天没有暖气,很多银行资料是存在阴冷的库房里,为了找到相关证据,不少稽查人员都在带病工作,有的甚至累倒在现场。稽查组负责人笑着说“带病工作在调查万福生科案时是太普通、太平常的一件事,基本是常态!”“因为财务类调查的案子和内幕交易等其他案子不一样,调查的时间跨度也很长,所以涉及到的事项特别多。”
稽查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记者观察:巨额造假背后令人深思
随着整个万福生科案情的浮出水面,证监会的处罚结果也随之公布于众。2013年5月10日,证监会在新闻通气会上宣布了拟对该案件的行政处罚结果,万福生科公司、高管及相关中介机构均受到了重罚,其中,对保荐机构平安证券的处罚,是2004年保荐制度出台以来对保荐机构开出的最严厉罚单。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有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动机促使万福生科一个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公司造这么大的假?造假过程是自为还是中介机构报团所为呢?是否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给了不法分子们生存的土壤?
万福生科造假案背后有着令人深思的地方。不管怎么说,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那就是万福生科案突出反映了相关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诚信意识淡薄、职业操守存在严重缺陷。既有违信息披露基本要求和市场“三公”原则,又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虽然证监会已经完成了对万福生科案件的调查,但是为什么上市公司造假屡禁不止?绿大地造假被重罚之后,还有万福生科顶风作案,之后或许还有新大地、河南天丰等。我们真的希望上市公司造假不再发生。
A股市场长期低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敢相信”。试想,一个个包装得美轮美奂的“水货”公司堂而皇之进入市场,圈了一大笔钱后就原形毕露,这样的资本市场环境怎么能让人安心?投资者的利益怎么得到保护?服务实体经济的“中国梦”怎么得以实现?
当前,A股市场面临着IPO重启的难题。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暂停之后,如何让投资者看到一个崭新面貌的市场是当务之急。把“水货”挡在外边,给投资营造一方净土,让各方主体归位尽责,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各方携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