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博物馆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张,建设热潮涌动。然而记者在北京、河南、安徽等地调研时发现,在博物馆建设热潮中也出现了盲目跟风、超前建设现象,重建筑轻功能、重建设轻运营的“两重两轻”问题突出,馆藏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重建筑轻功能 盲目跟风超前建设导致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各地博物馆建设进入快速膨胀期。国家文物局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博物馆以每年100座的速度增长,并于2010年进入高峰——全国新建395座博物馆,平均每天超过一座。
截至2012年末,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个。按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一座博物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10年,我国博物馆仍将以平均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增加。
然而记者调研发现,博物馆数量快速增加的背后,盲目跟风、超前建设,重建筑轻功能的现象开始凸显。
例如近两年新建的安徽省博物馆,尽管建筑面积高达6万多平方米,但展陈空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内部空间浪费明显,馆藏20多万件文物只能展出2000多件。
多年从事博物馆规划设计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陆建松认为,我国博物馆建设盲目超前、攀高比大的现象比较突出,且这种趋势还在从国家级馆和省级馆向地市级馆蔓延。
“比如,温州建了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宁波建了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无锡现在又建了一个7万多平方米的,比很多省馆都大,而且都是上亿元的巨额投资。”陆建松说。
“如果真能建成地标,像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浪费一点空间、增加一些费用也行。问题是我们很多博物馆设计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既成为不了地标,也没达成内部空间合理化,结果造成巨大的浪费。”吉林大学博物馆学系教授史吉祥说。
重建设轻保护 有钱建馆无力保护馆藏文物现状堪忧
多位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已进入博物馆建设的又一高潮期,不少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地方博物馆建设存在求多求洋、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博物馆基础设施条件差、历史欠账多的情况普遍,多数中西部尤其是西部中小博物馆经费仅能维持日常运行,缺少发展后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博物馆现有库房面积、文物保存设施、藏品保护环境等都难以达到文物保护要求。在河南、河北、陕西的一些县级博物馆,还在用白灰吸潮、脸盆加湿这样最原始的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都存在文物保护经费不足问题,一些县级博物馆保护经费几乎为零。另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文物研究机构每年用于文物保护修复的经费约占本单位业务费开支的5%左右,一半以上的博物馆没有专职的文物保护修复人员。保护修复工作尚且如此,日常养护(维护)和定期监测制度在不少博物馆更是形同虚设。
除了文物保护,目前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此前表示,许多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博物馆基本陈列更换周期长,办展质量不高,教育服务项目和文化产品单一,使博物馆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种、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教育内容和方式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些陈列展览规划定位不准,形式与内容脱节,滥用技术手段喧宾夺主,分散了观众对文物展品丰富内涵和展览主题思想的注意力,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该不该给博物馆建设热潮降温?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认为,我国需不需要那么多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应该认真考虑,并在宏观调控中予以考虑。
据马自树介绍,美国目前有17000多座博物馆,但75%以上均为中小型博物馆,工作人员很少。“今后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方向,重点不在外部数量的扩张,而在内部质量的提高。对此,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把握大局,从宏观上利用政策杠杆进行适当调控。”马自树说。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也认为,应该给火爆的博物馆建设热潮进行适当降温。“日本在经济腾飞时期建设了大概3000余座博物馆,后来当经济发展进入泡沫期后,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博物馆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对此,我们需要保持适度的警醒。”
此外,吉林大学博物馆系教授史吉祥建议,各地政府在博物馆建设中要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博物馆建设中多听取博物馆使用者的意见。
史吉祥表示,目前,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往往被列入当地政府的重点文化工程,领导关注度较高,但关注不当或干预过多也会影响博物馆质量。反之,由博物馆业主主导的博物馆建设工程,情况则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