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乏力。但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即使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令人失望,中国仍需投放大量信贷。
弱于预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数据可以说至少是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周一暴跌背后的一个因素。大宗商品投资者必须学着去习惯这一切,因为中国长期的增长动力——信贷驱动型投资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Bernstein
Research估计,现在中国每新增人民币1元的信贷,只能带动GDP增加0.3元;相比之下,在金融危机前,每增加人民币1元信贷,就能带动GDP增加近1元。
中国经济需要调整增长模式,降低对空前规模投资的依赖性,更多地依靠家庭消费来驱动。尽管如此,凯投宏观指出,过去三年消费一直是年初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但今年这一动能有所减弱。
凯投宏观称,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在依靠房地产行业和政府刺激计划扶持的基建项目,而不是私营领域的投资或家庭支出。
截至2012年年底,国内信贷余额占中国名义GDP的比重达到190%,此后这一比重继续攀升。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债务虽庞大,但基本上都是内债,所以无关紧要。
但北京大学教授佩蒂斯在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这种观点忽略了资源分配不当问题。考虑到过去国内的投资大多属于非生产性,而且享有利率补贴,因此一旦信贷增长步伐放缓,许多借款人就会面临偿付能力危机。
国内投资自上一次银行业危机以来迅猛增长,由此产生庞大的非生产性资产存量。中国政府目前正努力使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导向型转向消费拉动型,但这种做法存在一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