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价之高,世界闻名。去过日本的朋友说,在日本买一个西瓜,可在北京超市抱回一打。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就曾将东京列为世界物价最昂贵城市。但对高物价习以为常的日本人,最近似乎也淡定不起来了,因为进口来的中国菜,竟然还贵过了本地菜。
《日本经济新闻》此前一则报道就说,在日本批发市场上,中国菜价格猛涨,洋葱与胡萝卜等主要品种比一年前上涨了2到7成,“尤其是洋葱,创下了14年来的最高价,甚至已经超过日本产蔬菜”——东京中央批发市场的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产洋葱批发价为每公斤112日元,约合人民币3.7元一斤,相比之下,日本产洋葱要比中国洋葱便宜了13%。
当然,中国菜价在日本走高,也有某些特定因素。第一,气候反常。日本媒体称,受糟糕天气影响,今年中国不少蔬菜产量降低,其中,洋葱产量只有往年正常年份的7成左右。第二,海外需求增加。中国菜的主要市场在亚洲,韩国蔬菜产量也在下降,扩大从中国进口就成为必然,按照日本方面的说法,韩国今年进口了两倍于以往的中国洋葱。供需紧张,难免导致价格上涨。
另外,还有日元贬值的问题。自安倍晋三再次执政以来,日元贬值了约10%,与汇率变动相对应的,则是中国菜价又贵了一成。如果日元贬值继续,中国产品在日价格势必继续上扬。
但在中国蔬菜总产量中,海外供应毕竟只占很小的部分。菜价上扬,根本的原因,还是成本在抬升。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化肥等相关生产资料的成本。种种成本叠加,价格水涨船高。其实,对中国菜价上扬感受最直接的,是中国老百姓。
中国菜的状况,其实正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在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一直以物美价廉畅销全球,但最近几年,物美总体依旧,价廉状况却如上所述。也正是成本不断走高,迫使一些企业开始转移生产基地,由中国沿海向内地,或者向越南、柬埔寨等地转移。
中国成本的走高,部分是对以前低工资低待遇的补偿,但部分则是改革不到位的代价。其中,还不乏“页岩气革命”的冲击——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就显示,在美国,经生产率调整后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接近中国水平,而天然气成本则低于中国。这也正是很多美国大企业纷纷回流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部分高耗能低效益企业的产地转移,也符合经济转型的客观规律。但对中国某些地方而言,产业转移,意味着税收减少、就业岗位流失,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污染,但如果没有新的更高层次产业来替代,则会留下一个个空心化的城市,带来更严重的问题。
蔬菜关系到民生,比一般的“中国制造”更受大众关注。毕竟,对收入远远高于中国居民的日本人来说,中国菜价走高毕竟影响有限,更多的影响显然是在中国国内。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有效应对,那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物价水平将会向日本、韩国等国看齐。这种状况,其实在不少进口商品中已露出端倪。
但问题是,中国居民的收入在短期内还远不能与日韩相比,物价过度走高,对中低收入者来说将是一个噩梦,而这又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并对经济转型带来更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