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京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融资策略》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几年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将面临超过万亿的资金缺口,这需要政府投入更多公共财政,同时也将为金融市场和民间资本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这份研究报告由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与国际非盈利机构气候组织历时9个月共同完成。报告指出,气候融资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处于关键地位,近年来,在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和清洁技术商机驱动下,投向低碳领域的资金快速增加,推动了中国碳排放增速的下降。 继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提出2020年GDP碳强度比2005年水平下降40%-45%的目标后,中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分别降低16%和17%。 撰写报告的课题组经过测算认为,要保障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总体目标和工作方案,中国气候融资还存在较大缺口。报告显示,2015年和2020年,中国每年气候融资总量目标分别达到19632亿元和24646亿元,缺口分别为12219亿元和14010亿元。 参与报告撰写的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中心主任王遥说,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公共资金规模萎缩,国际气候资金供应减少,使得国内公共资金发挥气候融资主导作用。由于中国气候融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受管理机制与体制、政策体系等方面的局限,国内金融市场还未能承担起应有的角色。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金融市场资金和私人资本正成为中国气候融资的最大潜在来源。与公共资金相比,民间私人资本是国际气候融资的主要力量。据统计,2011年全球气候融资中私人资金占2170亿美元,是公共资金总量的1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