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少地方自2010年9月起陆续开始施行手机“实名制”,力求做到手机号与手机用户真实身份的完全匹配。但记者近日在调查中发现,这一治理垃圾短信、信息诈骗犯罪等手机使用乱象的“利器”却遭遇了执行难。专家指出,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正成为网络信息的重要来源,手机“实名制”落不到实处,将给我国信息安全带来重大隐患,亟须引起关注。
手机“实名制”难以落实
手机“实名制”实为“手机卡号实名制”。按照相关规定,新购手机卡号的用户都需用身份证登记,做到手机号与真实身份的绑定。记者走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三大运营商,发现在运营商的营业厅,这一规定被严格执行,办卡者必须登记身份证信息。而在营业厅之外,实名制却已“名存实亡”。
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在大量的报刊亭、手机维修点,用户可以方便地买到不需登记身份证号的预付费手机号。一张包含30元话费的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手机卡,价值约50元,并不需要登记任何个人相关信息,开通即可使用。
在淘宝网上,各种不需要绑定身份证号的手机卡更是被公开叫卖。记者在淘宝上搜索“手机号”关键词,可以搜到多达208612条结果,许多手机号的资费非常便宜。例如在天猫一家网店,网页上表明所有的手机卡都是不绑定身份证信息的,可以提供多种套餐资费,当月已经成交1443件。
在厦门国际银行工作的小林,家住福建泉州,却使用了一个广西的电话号。小林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都在淘宝上买电话号,并不需要登记身份证号等信息。一些偏远省份的电话卡,资费很低,流量很大,对喜欢用手机上网的人来说非常方便。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天津市存在几十万张外地“串货”过来的手机号。这些手机号往往不需要实名登记,资费也相对较低,对当地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干扰。
手机“实名制”迟迟不到位将带来重大隐患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手机“实名制”的真正目的是“人机合一”,即可以通过手机号回溯到用户。但目前各大运营商实行的所谓“实名制”却很多仅停留在糊弄人的技术层面,即:手机号确实绑定了某个人的身份证,但绑定的这个人却未必是真实的用户。
“如果手机号都和身份证信息严格绑定,只要绑定手机号,就可以间接做到网络实名。”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副教授史广顺认为,“如今微博、邮箱、一些门户网站都可以绑定手机号,通过手机号登录互联网应用在技术上也是非常成熟的。然而,如果手机号并不能真实对应用户,那么这种间接的‘网络实名制’也只能是技术层面上的实名。”
史广顺认为,在手机“实名制”未真实执行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拥有上百个手机号,即可以注册上百个“实名账号”,如果专业的水军公司操纵大量的“实名账号”进行发帖、评论等操纵舆论的行为,其影响力远大于“僵尸粉”。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如今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通过手机完成的发帖量急剧上升。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造谣”行为、诈骗行为都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如果手机号不能真实绑定个人,就很难“定位到人”,将极大加大对网络谣言、诈骗行为“溯源”的难度,从而对我国的信息安全产生重大隐患。
专家建议多重手段落实手机“实名制”
史广顺指出,手机“实名制”未真正落实,最重要的原因来自市场竞争。三大运营商竞争激烈,一般要通过报刊亭等渠道增加销量,而这些地方并没有登记身份证信息的条件。另外,通过淘宝网等途径流入的大量“外地串货”,也给本地运营商带来很大的压力,坚持“实名制”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市场流失。
专家认为,落实手机“实名制”,应上升到保证我国信息安全和舆论安全的高度。首先,应加强治理通过报刊亭等途径发售非实名电话卡的现象,严格身份信息登记制度;其次,对通过网络发售非实名登记手机卡的行为进行大力整顿;最后,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运营商的监管,对市场竞争进行合理引导,确保手机实名制可以真正落实。
张毅表示,我国个人信息登记最严格的是银行系统,重要的金融业务必须本人持身份证办理。银行可以做到,网点密集的运营商同样也可以做到。手机“实名制”能否真正落实,关键还要看运营商是否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