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传递鲜明改革指向 |
【镜头】 3月14日9时许,人民大会堂大礼堂,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庄严地按下表决器,方案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大幕正式拉开。 |
改革,再次成为本次两会的强音。
政府工作报告继十八大之后再次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团审议时,重申在广东考察时的话: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而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则被舆论称作新一轮改革的“揭幕战”……
“当前,人们对深化改革抱以厚望。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尤其是要重点改革政府行政体制,创造新的改革红利。”浙江省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晓端代表说。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只有坚持深化改革,我们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四川成都市市长葛红林代表说。
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国务院机构改革无疑是本次两会有关改革内容的焦点。人们注意到,与以前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相比,此次方案的题目增加了“职能转变”4个字。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要通过改革,解决政府权力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弥补‘缺位’,隔断‘越位’,纠正‘错位’。”吉林省银监局局长高飞代表说。
再看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改革精神,提出了国企、非公经济、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资源价格、收入分配、政府职能转变、医药卫生等十几个领域的改革任务,“字里行间透出改革新动向”。
代表委员在热议改革话题,新闻媒体也将改革设置为一项重要议题,会内会外互动交流,深入探讨:改革有哪些困难和阻碍,如何获得改革动力,如何设计改革路线图……
两会传递着鲜明的改革指向,对攻坚克难、深化改革,人们抱有期待,也满怀期许。
|
深刻把握改革时空方位 |
【原音】 司富春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陈述了11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讲得多、全、实!”张秋香代表认为,困难越多越说明改革势在必行——开弓没有回头箭。 |
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改革?到了哪一步、应该怎么干、未来如何走,这些问题需要放在一个时空坐标中考量。
30多年来,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革。依靠改革,我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罕见的高速增长,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应对解决这些问题,无疑要靠科学发展,而深化改革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司富春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陈述了11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讲得多、全、实!”江苏泗阳县团县委书记张秋香代表认为,困难越多越说明改革势在必行——开弓没有回头箭。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深水区”、“攻坚期”……这些是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改革所处阶段时的高频词,与其一起被提及的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
“改革需要全面推进,但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对全局尤为重要。”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倪百祥代表说:“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应该先行突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委员认为,同30多年前普惠式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面临的局面复杂得多:当初的一些改革受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已经成为改革继续推进的阻力。
由此来看,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无非就是一些利益格局最难打破的地方。
就本次政府机构改革而言,“不该管的放权,该管的管住管好”,要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放权,势必触动一些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需要政府部门以“割自己的肉、革自己的命”的态度面对阵痛,阻力是显而易见的。“硬骨头”之硬、“险滩”之险,就体现在这里。
“改革与危机赛跑,这并非危言耸听!”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认为,“当前只有通过改革攻坚化解深层次矛盾、创造新的制度红利,才能真正掌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
|
凝聚共识探索改革路径 |
【热词】 “摸着石头过河”,曾经是中国改革的经典比喻。30多年后的今天,当探索式改革已演进为综合配套式改革,“顶层设计”一词应时而兴,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 |
在中国的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是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个之前似乎有些“敏感”的话题,现在已经变得“寻常”。
从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的答问,到媒体记者的报道,都清晰地说明:这方面的改革不是空喊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照搬别人的一套,而是身边实实在在的进步。
观察今年两会,民主政治进程继续推进:
同票同权,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产生;
“两升一降”,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增加,更多基层声音进入决策视野;
协商民主,在政协会议的平台上,委员积极履职,建言献策,渠道拓展,工作创新;
机构改革,政府改革和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
今天谈论改革,无疑增加了许多自信。而这种对改革的自信,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体现。
自信的基础是共识——中国未来发展最大的红利还是改革。
共享型改革需要共建型参与,增进共识才能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上下一致的改革氛围。两会上,“寻求推进改革开放的最大公约数”,成为代表委员履职的一个重要取向。
“未来中国转型的关键在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又在于能否进行顶层设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代表认为。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委员则提醒了另一个方向:改革本身是一个逐步摸索、逐步变迁的过程,顶层设计最多是个方向,下面必须因地制宜自主探索。
显然,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得益彰,是一个业已达成共识的改革方法论。而要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改革合力,则必须让改革红利更普惠。
中华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委员更关注法治对于改革的意义:“法治思维,也是推进改革的必须。”法治提供游戏规则,能让改革和改革者规避风险;改革的成果也可以上升为法规和法律,得以巩固和推广。
(部分内容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