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国一家名为Symington’s的意面酱和桶装面生产商正在筹划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广州搬回英国利兹,因为中国的生产成本已经与英国本土生产成本不相上下。
Symington’s企业发展经理称,目前在中国生产与在英国生产的成本差不多,如果能及时迁回英国,未来或许能比在中国生产节约30%至35%的成本。他还说,除了中国劳动力成本和运输费用增加的原因之外,在本土生产还可以减少物流时间,及时满足客户需求。
“所有人现在都倾向于在自己家门口生产,而不是远离本土的地方生产。除非有经济方面的激励,否则没人会选择外包。”这位经理说。
近年来,不断传出英国制造商将海外生产业务回迁英国的消息,包括纸品生产商Filofax公司、服装生产商Topshop和River Island等均加入这个行列。根据英国制造商协会2011年的统计数据,约有七分之一的英国生产商正在将生产业务迁回本土。
一名英国议员说,这一趋势或是英国“再工业化”的开端。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是英国过去三百年间走过的路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曾牢牢占据“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优势显现,英国等发达国家逐渐完成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如今,制造业在英国经济总量中仅占10%的比例。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过度依赖金融等虚拟经济的危害,“再工业化”被提上日程,政府、机构、学者等纷纷呼吁制造业的回归。
不过,部分制造业回迁,是否就意味着“再工业化”的开启,还有待商榷。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2年期间,英国制造商中拥有海外生产基地的比例从32%增加至42%,并且其中25%的企业预计这一比例在未来两年还会小幅增加。
并且,即使中国因人力成本持续增长失去作为生产基地的魅力,这些生产业务并不一定就回迁英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尼、土耳其等国都是有力竞争者。
事实上,英国政府在“再工业化”问题上颇为清醒,它深刻地认识到: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已经不再依靠传统低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制造业正从传统制造走向高科技制造,高科技制造行业蜂拥而出,制造业的从业大军也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车间生产和机械操作外,更多的是从事研发、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等配套工作。
英国商业、创新与技术部国务大臣普锐斯克说过:“我们的策略是,高价值设计和创新。”
笔者认为,英国在科研、设计、创新方面的优势使它很有希望在制造业细分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
以汽车业为例,尽管英国多个汽车品牌已经易主他国,但这些汽车的设计和生产仍然在英国进行,并已从传统制造形态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变,如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和设计创新上,使得英国豪华车和赛车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在节能技术方面,英国汽车业也享有盛名。去年英国新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2.7%至每公里133.1克,为过去10年来最低碳排放水平。在欧洲汽车业普遍萎缩的情况下,英国一枝独秀,新车登记量增长5.3%至204万辆,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正如普华永道研究报告所说,新技术发展、气候变化和绿色经济、英镑走弱给英国制造业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英国制造业有望在细分市场上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