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拐点来临?五大银行掌门人有话说
2013-03-14   作者: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银行业的人大代表超过30位,政协委员29位,囊括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部分城商行。初步测算,这些银行界高管掌控了超过70万亿元的银行业总资产。会议间隙,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几位银行掌门人,听他们热议利率市场化进程,剖析城镇化机遇,建言影子银行监管,把脉金融政策对经济大势的影响。
 
  目前正处年报披露期,从上市银行陆续公布的业绩预报来看,增长质量有喜有忧,尤其是净利润增速下滑态势日趋明显。随着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银行股业绩拐点是否已经到来?证券时报记者就此采访银行业代表委员,他们对于“拐点”的说法持不同意见,但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则普遍持乐观态度。

  肖钢:银行利润增长存在压力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利润增长确实存在压力,但一些新业务的增长能加以弥补。对市场传闻中国银行要在前海建立南方总部一事,肖钢否认了该计划,但表示有考虑在前海设立分支机构。
  证券时报记者:银行业业绩增长拐点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
  肖钢:这个拐点要看怎么理解。从利润指标来看,确实有一些压力。不光在今年,我们从去年前年就开始感觉到了利润的压力。分析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利率市场化了,银行净息差有收窄的压力。不过中行的净息差还是有所改善的。二是非利息收费收入减少了,一些收费项目的费率下调对我们会有影响。不过,虽然单笔收费的价格有所下降,但我们的业务总量是增加的,能够弥补一部分。另外,我们还在开辟新的业务。总的来看,银行利润增长面临压力,增长幅度放缓是肯定的,不会再像前几年那么快速地增长了,但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证券时报记者:未来有哪些业务将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肖钢:有很多。比如,从中行来讲,传统业务中的结算业务、托管业务就是很大一块。以国际结算为例,中行一直做得较多,带来了大量非利息收入。近两年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越来越大,我们又从中获得了新的收益。

  证券时报记者:中行采取了哪些措施控制不良贷款余额上升?
  肖钢:这几年中行一直在控制不良贷款,比如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抓紧处置不良贷款等。对于一些在多家银行都有贷款的企业,我们建立了由份额较大的银行牵头的债权人委员会,和企业一起协商分期分批偿还计划。
  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地方融资平台,中行控制得比较严格,尤其是在增量上。对于存量贷款,中行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化解,缓解不良贷款的问题。最近几年中行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突然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证券时报记者:中行会在前海设南方总部吗?
  肖钢: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前海的政策,目前没有考虑设南方总部,但考虑去设一个分支机构。

  董文标:银行股估值仍然偏低

  全国政协委员、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日前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银行股估值仍然偏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影响没有那么大,总的来说,对银行业是件好事。
  证券时报记者:现阶段怎么看待银行股的投资?
  董文标:总体看来,银行股估值是偏低的。这和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我一直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没有培养出一批机构投资者。如果中国有200家机构投资者,并且每家有1000亿~2000亿元的规模,那么,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不会跟中国经济背道而驰、逆向动作的。

  证券时报记者: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怎样?
  董文标:利率市场化是个渐进过程,不是中央下个文件就能实现利率市场化。其实利率市场化的进度已经完成了不少,现在贷款利率放开到可上浮4倍,存款方面也在逐渐放开,再加上很多理财产品的出现,已经让个人的金融资产多样化了。
  很多人认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利率水平会下降,但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其他的金融产品会更多,银行在这个时候会创造出更多的收入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怎么看待社会直接融资增加、金融脱媒的趋势对商业银行形成的冲击?
  董文标:现在都在讲金融脱媒现象,但我认为,在中国,近十年内金融完全脱媒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金融业有120万亿元资产,其中90%以上都是商业银行资产,怎么能脱媒呢?如今资本市场的规模还没有成长起来,保险、信托的份额也很少,商业银行地位非常牢固。
  现在,银行业面临的不是金融脱媒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应该给银行业减负的问题。银行业自身不应该把所有业务都包揽起来,而是要让资本市场、其他金融机构多分担一些,为银行减负、减压。要想办法把资本市场办好,这对银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证券时报记者:民生银行未来3~5年的规划是什么?
  董文标: 2007~2012年,是民生银行的1.0版,事业部改革、办特色银行、分行转型都是在这个阶段进行的。从今年开始,我们要推行2.0版,叫做“标准版”,即在银行推行标准化生产。这次转型基本上完成后,民生银行将从手工业作坊迈入工场化大生产,成为特色银行和效率银行。我希望未来用5年时间让民生银行列入中国银行业的第一梯队。

  马蔚华:业绩拐点不会突然到来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表示,银行业绩增长放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银行股业绩拐点不会突然到来。
  证券时报记者:招商银行从两次转型中获益良多,现在有第三次转型的提法吗?
  马蔚华:现在还没有想三次转型。

  证券时报记者:移动金融对银行而言意味着什么?如何把握战略机遇?
  马蔚华:移动金融将来肯定是一个方向。招商银行的相关业务很久前就推出了。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在银行业的运用,已经不仅仅是网上银行的概念。比尔·盖茨在十几年前就说过,传统银行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不改变,会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

  证券时报记者: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兴起对银行的冲击如何?
  马蔚华:第三方支付是会让老百姓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事情。平时,大量简单的支付都通过第三方支付来办理,要比都通过银行支付好。老百姓将银行支付转移到第三方支付,是社会分工细化的表现。有需求就会出现分工细化,而且现在的技术也支持这样的细化,所以第三方支付完全是一种社会分工。对银行而言,虽然是有一些脱媒的挑战,但更多的还是合作。

  证券时报记者:3月份发布的年报中,银行股业绩增长数据有喜有忧,银行业业绩会不会迎来拐点?
  马蔚华:银行的发展主要受外部条件、大需求变化的影响。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今后信贷的需求可能没有过去那么多了,但是其他业务还可以发展,比如一些非银行业务。利率市场化会影响银行原来的利差,再加上商业银行成本在增加,银行肯定要面对这些不利因素,但这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增长规律和发展过程,行业拐点不会在某一年突然发生。

  杨凯生:地方平台贷款风险可控

  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日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商银行前些年对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发放的贷款,不良率低于整体贷款的平均不良率。
  他还透露,工行将秉持新设机构与收购兼并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海外市场。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杨凯生:我认为中国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是完全可控的。拿工商银行前些年对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发放的贷款来看,我们的不良率是很低的,低于整体贷款的平均不良率。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贷款项目本身产生的现金流,债务覆盖程度超过了98%。换句话说,它不需要政府用财政收入来偿还,这就没有风险了。从我们的体会来看,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目前是完全可控的。

  证券时报记者:工商银行今年的海外发展计划怎样?
  杨凯生:工商银行这几年国际化的步伐走得很快,在海外直接和间接设置的机构达60多个。工商银行设置海外机构秉持的原则:第一要风险可控;第二要跟随和引领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要有自己的客户;第三是自己设立机构和适当地收购兼并相结合。
  我不太赞成有人说工商银行海外扩张速度很快,因为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规模扩张,我们是一步步在往前走。

  陈元:国开行今年没有大的海外并购计划

  两会期间,国开行董事长陈元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开行今年并没有大的海外并购计划。
  证券时报记者:国开行目前有没有进军海外房地产市场的计划?
  陈元:没有。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有没有海外并购计划?
  陈元:没有大的海外并购计划,只有一些海外中资企业的贷款。

  证券时报记者:这些贷款额度大概是多少?
  陈元:那都是很小的,大概3亿、5亿美元的额度。

  证券时报记者:怎么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
  陈元:我们也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但还没有最后的结论。

  证券时报记者: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什么?
  陈元:主要是降低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会有增量吗?
  陈元:计划是保持稳定。

  证券时报记者:外汇管理局的委托贷款也是和国开行合作的,目前有哪些合作项目?
  陈元:项目还没有真正开展,还在酝酿当中。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双语阅读]美大银行业绩高增长难持续 2012-10-15
· 首份银行业绩快报的启示 2012-01-09
· 银行业绩亮丽难掩风险隐忧 2011-11-01
· 民生银行:业绩增长超预期 2011-09-16
· 美国银行业绩喜忧参半前景仍存变数 2011-07-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