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岳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湘岳到某县的一个小水库钓鱼,结果发现水库多年失修。 他就向管理人员打听:“这个项目是县里管?”让他吃惊的是,对方回答说:“省发改委管!” 李湘岳知道,省政府有一笔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但是,他没想到,县里一个小的水利项目,也要到省里审批。 “像现在这样,大家都跑关系、找门路、想办法托人。机灵点、跟上面有关系的人往往就‘跑’来了资金,老实点的就跑不到。”李湘岳在湖南代表团会议上说。 李湘岳“炮轰”的是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民生发展的支付,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完成。 专项转移支付是转移支付的两种形式之一,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这一资金与项目挂钩,种类繁多,2006年的规模就已超过200种。另一种转移支付则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分配有一套明确的计算公式,被称为“阳光资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新增赤字1.2万亿元,新增幅度惹人注目。如何把财政支出用到“刀刃”上? 不少人大代表反映,“专项资金”的流向,不是按实际需求决定。中央专项转移支付涉及项目多,相关部门人手有限,难以真正严格核查每一个项目。于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申报的力度。 这就导致了“跑部钱进”现象。“没有资金就立不了项,所以现在老是县里的往市里跑,市里的往省里跑。”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副书记张纪华说。 相对专项资金数量年年攀高,李湘岳看到的现象是,“在我调研的湖南农村,很多公益事业没人管,水塘没人修,水渠淤塞了也没人管。” 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市市长杨鲁豫对此感触很深。“一个城市好比一个家,要做好多菜。专项转移支付就像这个钱只能买酱油,我不能拿它买盐。但实际上,我家里可能多的是酱油,缺的是盐。” 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在近20年的时间,只有2005年~2007年出现过专项资金少于一般转移支付的局面。 “改革中最重要的障碍就是权力,就是批项目的权力舍不得放。”李湘岳说。
坐在旁边的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史耀斌赞同地点头:“这涉及到部门利益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马凯3月10日所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说明中,提出要“大幅度减少、合并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将适合地方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工作下放地方,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 杨鲁豫期待,这条规定能在实践中细化。“能让地方政府充分把钱用到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上,缺盐就买盐,缺酱油才买酱油。”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认为,大幅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让你原地踏步,即使你跑‘部’,钱也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