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审查预算报告。对于国家“账本”,代表普遍认为可读性增强、精细化程度提高,在国计民生重大支出领域亮点频现。同时,在审查中,也有一些代表提出,在进一步增加民生支出的同时,减税并控制赤字债务。
“公共之财办公共之事。”随着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既要全力改善民生,又要尽力稳定经济运行。如何看待支出、减税、债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客观正确的认知,很有必要。就此,记者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民生对财政支出的期望“水涨船高”,怎么看?
记者:细读今年预算报告发现,财政民生支出分量越来越重。但也有代表指出还要进一步增加民生支出,与此同时伴以进一步减税并控制债务。对此,您有何分析?
刘尚希:据我分析,相关观点归纳起来可分三类:
一是要求大幅度减税。税感焦虑弥漫于整个社会,对于中国“税负痛苦指数”的炒作在各类媒体上一波接一波。最近有学者建议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至1万元,又一次掀起了针对个人所得税的热议。与此同时,政府在不断进行制度性减税,如把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到3500元,工薪所得纳税人比率降到了不足8%,企业所得税税率降到25%,增值税转型、“营改增”试点、中小微企业起征点提高等等,这些减税措施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
二是要求大幅度增加支出,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老百姓的期待很高。尽管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这些方面的支出多年都是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还是赶不上社会的期望。甚至有人提出应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养老应由政府包起来,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面实行公办免费教育。民众对社会福利待遇的期待在不断地向发达国家看齐。
三是要求严格控制赤字和债务。自2008年再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跳跃性扩增,尤其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更是迅猛增加。社会各界对政府赤字和由此导致的债务的担心也与日俱增。从总体上看,我国赤字和债务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社会的忧虑并未消减。欧债危机引发出的国家破产风险,更是强化了民众对财政风险的关注。要求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加强对国家财政风险控制的呼吁不断增加。
同时实现减税、增支和控制赤字,有多难?
记者:上述三个方面的观点,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有一定道理。若是放到一起看,既要减税又要增加支出,还要同时控制赤字,似乎相互矛盾。您怎么看?
刘尚希:没错。这三个相互矛盾的方面,就产生了所谓的“合成谬误”。对于这种现象,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财政三角”困局的问题。
“财政三角”是指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三者关系的一种几何描述,用作图的方法,三者关系构成一个三角形,收入、支出和赤字各为三角形的一边,这个财政三角看似简单,却像“百慕大神秘三角”一样难以被人们所认识,很容易困在其中。欧债危机就是财政三角困局的表现。之所以产生财政三角困局,原因在于无法同时实现减税、增支和控制赤字,一不小心,任何财政政策都可能困在其中。现实的选择,总是只能顾及到财政三角的两边,如减税、增支,就不可能控制赤字和债务;若要减税、控制赤字和债务,就不能扩大财政支出;若要扩大支出、控制赤字和债务,就不能减税。在这个财政三角中,任何财政政策都只能选择两边,必须放弃一边。但无论怎么选择和组合,放弃的那一边总是会成为财政风险敞口。在这个意义上,财政三角也就是“风险三角”,若是不能统筹兼顾,整个国家财政就会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
如何避免陷入财政“风险三角”?
记者:通过分析今年财政政策,您认为怎样避免陷入财政“风险三角”?
刘尚希:今年预算报告显示,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126630亿元,增长8%,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收支矛盾,今年拟安排的财政赤字,属于增长相当快的一年。往后的几年,财政赤字绝对额若要下降,恐怕很难,因为去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同时社会、民生等财政支出需求仍呈现刚性。
虽然我国赤字率、债务率与国外相比不算高,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赤字、债务的承受能力要比发达国家低。赤字、债务攀升容易,而要降下来则很难。财政支出扩张容易,而要收缩很难。减税容易,而要增税很难。欧盟和美国就是前车之鉴,要避免我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对财政政策中的“财政三角”不能不防。
今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与结构性减税紧密结合,显然,财政支出就不能过度扩张,这样才能防止赤字和债务风险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今年财政支出的增速在整体上应随着税收收入增幅变小而适度降速,以控制赤字和债务过快攀升,避免陷入“财政三角”困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