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又在这里生活,又在这里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指出,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城镇化状态,但是,既然需要工业发展,那么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推进城镇化。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近两年共有30余个大规模建设小城镇的计划,分布在各个地级市。“这些城镇过去仅是一个乡或是县的规模,人口不足一万人,最终只能造成资源浪费,形成一个个‘地大人稀’的空城。”
蔡继明也指出,城镇化绝不是遍地开花,若所有小城镇都要发展,将是一个灾难。“过去几十年,我国从曾经的六万多个小城镇变成一万九千个,里面包括近2000个城关镇。因此,如果这些城关镇能发展起来,容纳近10万人口,这样就已经吸收了农村相当多的城镇化人口数量,所以一般的小城镇就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了。”
“那城镇化到底是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中等城市或者是小城镇为主?”蔡继明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应该走大城市优先,小城市以大城市为依托来发展。“我国土地资源和人口相比相对稀缺,而大城市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的价值较高,因此,应选择优先发展大城市。
蔡继明认为,城镇化应选择以下三类城市。第一,围绕区域重点城市发展,城镇化战略基本上是“两横三纵”,“两横”是长江和大陆桥,“三纵”指东南沿海一条线,中间京广、京沈一条铁路线,西边是包昆铁路线。未来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集中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群,周围有星罗棋布的小城镇。第二,自然资源型城市,此类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历史遗产,这些城市虽然远离中心城市,但由旅游带动发展的空间较大。第三,偏远小城,将周围长期生活的农民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社区建设,提供较好的居住环境,包括消费、教育、卫生、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基础公共服务。
除城市规模规划,人口规划也应有顶层设计。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指出,我国流动人口达2.6亿人,流动主体与改革开放初期有很大转变。
因此,国家城镇化规划中要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融入,制定线路图与时间表。另外,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流动人口融合指标体系,在条件成熟时纳入国家政策化建设和社会转型约束指标,并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城镇化总体部署。
全国政协委员、国开行监事长姚中民也指出,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还需要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应科学规划、试点先行并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