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打造“环首都生态圈”须破除各自为战
2013-03-06   作者:记者 孙洪磊 曹国厂 赵仁伟 张淼淼/采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必须改变目前相关省区市、相关部门‘各自为战’的治理思路,按照环首都地区生态一体化的理念和生态治理保护规律,建立完善区域协调、整体推进的统筹机制和政策体系,合力推进绿色生态体系建设,打造共同负责共同受益、区域环境持续改善的‘环首都生态圈’。”有关专家和业界人士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建议。

  建议一:建立跨部门管理协调机制

  业内人士表示,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相关省区市和有关部门在生态建设理念上打破部门、地域的隔阂,形成大区域、一体化的治理理念,同时在国家层面应尽快推进区域生态整体建设机制的完善,建立超越部门和地方行政范围的管理协调机制,从而改变目前各地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应建立高层次的环首都大生态建设组织协调机构,研讨协调解决地区生态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实现不同行政区域生态建设的无缝对接,推进环首都生态建设一体化。同时,应协调有关部门、有关省区市编制环首都地区大生态区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重点、标准、模式和投资来源;加强项目合作,逐步扩大项目规模,实施好区域生态保护合作项目,建立区域联防联治机制。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认为,实施环首都生态区域联防联控,需要建立两个平台。一是科研和数据平台,需要知道整个区域有多少污染物,地区间相互有多大影响,需要采取哪些治理措施。二是超越行政界线的管理平台,需要足够的行政资源调度能力,才能要求不同省区市按照科研平台提供的建议采取措施,这是单靠某个国家部委难以做到的,需要明确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建议二:以经济手段调动上游地区积极性

  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呼吁,应该按照区域间生态共建、资源共享、公平发展的原则,明确上下游、地区间生态建设的权责,把上游的生态保护治理和下流受益方提供补偿提升到法律层面上,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和长效补偿机制,尤其要以经济手段调动上游地区政府和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地区间共建、共享的长效生态建设机制。
  河北赤城县水务局副局长皇甫晓燕说,县里的云州水库现在每年要给北京两次集中供水,每年给北京输水2000多万立方米。为了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水质,赤城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可以说为北京作出了很大牺牲。希望今后得到北京相关部门更多的支持,为改善赤城县的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增收给予更多帮助。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认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首先要明确上下游地区的水权,在一个流域内,国家应该测算确定上下游地区的水权,下游地区在获得超出限额水量后的部分,应该对上游地区给以补偿。这项工作既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政策支撑,由于河流水量是根据干旱、多雨年份不断变化,所以计算下泄指标需要一套非常复杂的计算规范,目前看从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撑上都还需要完善。
  有关人士介绍,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多方利益,仅靠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难以做到,需要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林超表示,现在环保部和水利部很难推动京津冀之间的补偿机制的建立,环保部曾推动财政部建立引滦水资源保护基金,已经进行了前期的调查,根据水质标准给予水源地补偿,但是补偿具体办法存在争议,还需要进一步推动。
  林超建议,应建立基于跨界断面考核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流域跨界水质监测体系,基于流域水功能区划和跨界政府之间的协商,探索建立跨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协商与仲裁制度,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组织下,流域上下游政府与有关利益团体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协商平台,就开展流域生态补偿的各项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磋商和对话。

  建议三:应调整完善生态政策

  环首都地区林业、水务、气象等生态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建议,今后,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调整完善目前的生态建设政策,确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思路。
  首先应加大国家投资力度,扩大生态保护区域。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罗斌建议,国家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中应加大对工程区现有林保护的投入力度,把影响京津的风沙源区与路径区的现有林木全部纳入管护范围予以资金支持,同时采取有区别的投入政策,对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安排的治理任务,由地方解决投入问题,对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生态建设国家全额投入。
  王海洋建议,针对造林成本上升的状况,建议国家在工程建设中提高工程造林单位投资标准,增加管理费、规划设计费、招投标费、工程监理费、检查验收费、科技支撑等费用。同时,国家应该继续推进规模化造林,可参照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模式,在环首都地区有计划、按步骤地建设20万亩、50万亩、百万亩以上的人工林林场,推进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其次,强化科研支撑,提高生态建设科学化程度。
  内蒙古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涛提出,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组织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深入分析过去长时期特定地区的天气、极端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长、中、短期趋势,以科学预测结果为依据,确定当地未来发展计划和政策导向,科学、合理地确定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建设政策。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生态工程管理处处长刘道平建议,在国家造林工程中,要积极开展速生、优质、高抗性良种选育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种子繁育技术研究,为森林资源培育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努力研发集资源培育、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
  同时,调整完善国家生态政策,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罗斌建议,国家对凡是涉农、涉林、涉牧政策补助都应该与物价波动挂钩,以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物价因素影响,并加大对国家造林工程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经营利用好林地林木资源,大力发展林菌产业、林下禽类等养殖产业、林下种植产业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李凯:长三角地区谋建电信区域“生态圈” 2008-06-2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