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一边是信心满满的应聘者,即便如此,中国内地多个城市在春节过后均陷入招工、就业“双难”。专家称,企业用人观和求职者的择业观相背离是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春节假期刚过,家住湖北鄂州市的邹翔便匆匆赶到武汉,希望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几场招聘会下来,结果并不理想。“要么是专业不对口,要么是薪资待遇不满意”,邹翔向记者抱怨,“找份工作实在不易”。然而,招聘会现场,数家企业招聘负责人却纷纷表示,节后缺工现象严重,苦于无工人可用。 不仅在湖北武汉,就业难与招工难结构性矛盾还困扰着湖南、广西、山东等多个地区,且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 媒体报道称,春节过后广州用工缺口达11万人,浙江义乌千余企业“用工荒”举牌招揽人才。 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主任、资深职业指导师李永洪认为,“双难”背后,其实是招聘企业用人观及求职者择业观不相匹配双重因素造成的。 李永洪表示,随着各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员工的专业技术、文化素质等要求相应提高。一些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职业技术培训难以有效开展,导致企业需求和劳动者之间难以匹配。此外,沿海与内地企业抢工源,实体企业与服务业抢工源,当地留用和外出就业抢工源的“三抢”局面,也使得武汉地区大量人才流失。 李永洪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介绍说,过去该区为武汉市中心城区劳动力重要输出地,自黄陂区汉口北小商品市场建立后,40万人的用工需求导致该区域劳动力多数选择在家门口就业,甚至从武汉市中心城区“争抢”人才。 另一方面,求职者的择业观也给他们求职带来困难。“既要有好的薪酬福利待遇,又想要好的工作环境,还不喜欢过高的劳动强度。”李永洪认为,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多数不愿意从事简单的服务或操作类职业。大学毕业生则面临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等与企业及社会就业需求不对口的结构性过剩问题。 “解决‘两难’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应从多方面入手。”湖北人力资源中心招聘部负责人刘建全表示,用人单位应适当降低门槛、改变用人结构,同时尽量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劳动报酬以留住人才。求职者则应端正就业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寻求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而不是挑选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岗位。 刘建全指出,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先要着眼于技术创新,加快科技化步伐,逐渐以机器取代人力。他建议,针对部分高级技术人才缺失,用工企业可考虑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