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持风波”暂告段落,其背后的国资力量及大小股东的权力之争、经销商渠道的调整变动,正如格力电器历来的情形一样,仍需放在历史与未来的维度上加以检视与考量。
减持原因扑朔迷离
格力电器于2012年12月7日发布的公告中称,二股东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京海担保”)自2012年11月1日起通过竞价交易累计卖出公司股票
2733.5万股,占总股本的0.91%,均价为23.209元/股。2012年12月5日,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将“卖出”操作成“买入”),以均价
23.29元/股买入股票4.56万股,构成一次短线交易;随后又以均价23.39元/股累计卖出38.06万股,再次构成短线交易。两次交易违反了《证券法》及深交所相关规定,所得收益13.9万元收归公司所有。
截止至12月6日,京海担保持有格力电器25442.9万股,持股比例为8.46%,仍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通过此番操作,京海担保一举套现6.26亿元,并引发了股价震荡。公告当日开盘后,股价直线下跌,跌幅一度高达8.44%,收盘时跌幅仍达4.89%,报收于22.54元。
资料显示,京海担保成立于2006年8月;2007年4月起,由格力电器在重庆、河南、山东、北京、河北、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天津十大核心区域的经销商控股,并于同月受让了大股东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电器10%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京海担保的法人代表为郭书战,曾任格力电器董事,今年5月董事会改选后调任监事会监事。
格力电器在公告中称,京海担保此次减持是由于“自身资金需要”。
而后,格力电器董秘望靖东对媒体表示,京海担保减持股份是缘于其中一位经销商退出了格力空调的代理业务。
而据此后媒体报道,在12月8日格力电器召开的紧急电话会议上,公司高管对券商分析师解释称,“京海担保减持是因为国资委出台政策,要求第一大股东格力集团与第二大股东京海担保的持股份额保持9.17%的差距,并且在12月31日前完成。格力集团目前没有能力增持,恰好京海担保个别股东前期已经退出经销商体系,希望减持个人股份。”
格力电器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为19.45%,京海担保持股比例为10.28%,双方持股差额恰为9.17%。此后在
2011年第二季度,京海担保减持了1063万股,后于2012年第一季度参与了格力电器的增发,认购300万股,持股比例达到9.38%;而格力集团由于资金原因并未参与此次增发,股份被摊薄到18.22%,与二股东的持股差距缩减至8.84%。
珠海市国资委办公室主任许凡庆在答复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格力电器在今年初增发股票再融资时,我们希望大股东与其他股东应保持稳定的持股比例差额”,但二股东京海担保在二级市场减持股票是其自身的市场行为。
一位长期关注格力电器的职业投资人对本报记者表示,“本次二股东减持事件或就是国资委意图增大对格力电器话语权的动作。”
权力之争
多年来,珠海市国资委一直希望加强对格力电器的控制,国资方面及格力电器大小股东之间的权力之争由来已久。
今年5月25日的股东大会上,由国资委推荐的董事候选人、格力集团总裁周少强未获得足够的股东投票而落选,国资方面由此失去了重要的话语权。格力电器于次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周少强得票数仅占出席会议全部股东所持表决权的36.6%,而由格力集团、京海担保及其他股东联合推荐的另外8位候选人的支持率都在95%以上。
家电产业观察家梁振鹏表示,“珠海市国资委的主要用意还是让周少强监管国有资产,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然而在当日的股东大会上,多位股东代表表示,不希望让缺乏家电行业从业经验的国资委“空降兵”插手格力电器的经营管理,并运用手中股权行使了自身的投票权利。
本报记者梳理格力电器近几年的股权变化发现,国资委对上市公司的话语权和控制力逐年减小。
在格力电器最初的股权结构中,珠海市国资委100%控股的格力集团一股独大,截至2005年底,格力集团对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仍在50%以上,国资委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人事任命及日常经营,而格力电器管理层与国资委“空降”于格力集团的高管之间一直冲突不断,在2003年甚至爆发了轰动一时的格力
“父子之争”:格力集团与格力电器因同业竞争、品牌归属、要不要拓展小家电、要不要进行多品类多元化发展等问题发生分歧,掀起一轮热战,最终以格力集团将
“格力”商标无偿转让给格力电器、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兼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及总裁而成为第一个由格力电器上调来的领导者终结了双方争端。
在朱洪江任职期间,格力电器经历了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大股东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下降到42.16%,从绝对控股转为相对控股;2005-2007年,格力电器连续3个年度将格力集团共计4.23%的股权转让给公司管理层作为股权激励,同时格力集团在二级市场大举减持;在
2007年,格力集团将10%的股权转让给京海担保;此外在2007年和2012年,格力电器先后两次增发,对格力集团的股权造成1%左右的摊薄。
目前,格力集团的持股比例已降至18.22%。其间,耶鲁大学、摩根士丹利、易方达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陆续跻身格力电器前十大股东。在分散的股权结构之下,国资方面已不再具备单独控制上市公司的强大势力。
“像这一次周少强落选,从各方持股比例和投票率分析,二股东若不投周少强的票,就铁定落选,而事实上二股东正是没有投周少强的票”,前述职业投资人对本报记者说道,“此次二股东减持事件或为国资委意欲夺回一些话语权的反击行动。”
渠道之变
此次二股东减持一事颇令市场担忧的是,京海担保主要由格力电器重要的销售公司组成,其中河南销售公司是格力电器第一大客户,其法人代表即为郭书战,浙江销售公司是格力电器第三大客户,其法人代表张君督现为格力电器董事与格力电器形成多重利益关系的京海担保,应对其经营及业绩了如指掌,此番减持是否意味着在今年这一空调行业的下行期,格力电器已然遇到增长瓶颈?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于今年8月发布的《2012年度变频空调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国内空调销售量同比下滑25.12%,销售额下滑19.36%,下降幅度创下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值。
然而格力电器在“寒冬”之中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公司最新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771.6亿元,同比增长
20.43%;净利润53.3亿元,同比增长41.34%;基本每股收益为1.79元。其中第三季度收入为288.6亿元,同比增长21.09%;净利润为24.6亿元,同比增长57.25%。
平安证券研究员邵青、桂志强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格力电器业绩超出行业整体的原因部分在于其独特的渠道经销模式:通过设立或控股区域销售公司,将该区域经销商进行捆绑式管理;引入经销商进入公司持股,则在资本上对其实现了利益捆绑;通过强大的渠道优势以及牢固的经销商关系,以先付款后发货以及质押应收票据来开具应付票据等精打细算的做法,使得其长短期借款很少甚至为零,且营运资本几乎不需要投入。
家电行业观察家梁振鹏亦曾表示,格力电器与经销商的合作一直很强势,要求经销商先打款再发货,有时货品便被“套牢”在经销商处,“现在空调都不好卖,有可能部分经销商现金流比较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估计有些经销商想降低一些股份,套现一些资金。”
格力电器对经销商的管理手腕历来强硬。2001年初,格力电器在湖北成立了一家新兴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取代了原湖北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其董事长兼总经理郎青被罢免,此事成为闻名一时的“湖北兵变”。同时,格力电器也开始对安徽、湖北、广西等地的销售公司进行股份调整,成为控股股东,并派遣总部人员在各销售公司管理层任职。
近年来,格力电器陆续在各地成立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下称“盛世欣兴”),整合及统摄当地原有的格力经销商,加强渠道控制。在日前的格力电器电话会议上,董秘望靖东曾表示,盛世欣兴是由当地原来的经销商收编在一起,统一起了一个名字,代替原有销售公司管理当地销售业务,其成立过程中发生了股权变化,由一个经销商持有股权,改为几个经销商共同持有股份,股权更加分散。
但北京盛世欣兴市场部袁芳向本报记者证实,盛世欣兴为格力电器全资设立的地区分公司,统管该地区所有的经销商,进行打款、发货等业务;记者走访广州盛世欣兴所了解到的情形亦是如此。另据媒体报道,天津地区的原渤海格力电器营销有限公司是由格力电器与经销商合资成立的销售公司,而现在的天津盛世欣兴是由格力电器全资设立。
同时,记者致电河北、江西、湖南的盛世欣兴公司并了解到,其前身即是作为京海担保股东的几家经销公司,只是后来被改名为“盛世欣兴”,现均为格力电器全资设立的公司。
由此看来,各地区的经销公司是由格力电器牢牢掌控,而董秘望靖东在解释京海担保减持一事时所给出的理由之一“其中一家经销商退出了格力空调代理业务”,就绝非其所说的那样稀松平常。
前述职业投资人对本报记者分析道,“无论在此前的‘周少强事件’中,还是在经销商渠道上,格力电器本身都处于主导地位。按格力电器的说法之一,珠海国资委希望年底前实现前两大股东持股差额达到9.17%,那么与国资委没有直接关系的二股东为何要减持来主动配合?也许这里格力电器管理层也起到主导作用,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近期格力电器一直在对渠道进行调整,经销公司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受到格力电器的控制。”
如今京海担保减持,业内多有猜测是格力电器借力国资委意愿来整顿经销商格局,此事亦引发了市场对格力销售渠道动荡的担忧。
对于本报记者的重重疑问,格力电器董事冯继勇表示,“减持与否是股东自身的财产权利,至于跟格力有什么关系,我只是公司的一个董事,人家也没有义务把这些信息跟各位董事通报或者商量,我也没有别的理解。这方面的事情还是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果哪位董事自行披露的与公司不一致,那也违反了他的义务,况且具体的细节我也不清楚,我知道的都与公司公告一致。”
而作为格力电器新闻发言人的望靖东却一直未接听本报记者电话,亦未回复记者在短信中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