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看着刚刚挂好的大红灯笼,袁敏冲家里人微笑着说。和四川江油市金华镇上很多人一样,他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经营这个小杂货商店,一干就是30多年。和那些城里的超市不同,这个150平的店铺还保持着80年代国营供销社时候的影子,墙上挂着毛毯、炒锅;高高的货柜上面摆满了杂七杂八的吃的用的,因为货柜挡住了光线,很多时候,袁敏都是拿着手电筒在货柜里翻找着。 听这里的老人说,这个镇子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外出打工,基本上只有过年才会回来,过年也就成了这里最热闹的时候。随着年根的临近,在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置办年货的人。人们手提肩挑,也有少数人骑着摩托车,篮筐里装着衣服、糖果、猪肉等年货。大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和来往的熟人打着招呼,而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则在房前屋后成群结队地嬉笑玩耍。 乡亲和人气令原本平静的川西小镇逐渐变得热闹起来。袁敏告诉我们,在四川,春节是一家人最热闹和快乐的时候。他们很好客,当地风俗就是在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互相串门,你到我家吃,我到你家喝。一顿饭常常聚上一二十口子人,饭后一起打打牌,摆摆龙门阵。 “腊猪头、猪尾、腊肉、猪肝、猪心,香肠,还有烧鸡、鸭子、鱼一样都不能少,都是过年必须要做的。”他告诉记者,很多人家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从市场上买好鲜肉熏好,晾到屋外,等到腊月十几号,还要从市场上买新鲜的鸭子,鸡,鱼和肉,还有一些萝卜,青菜也要准备好。 过年,对于袁敏和这个杂货商店来说,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娃娃们的小零食、小玩具、镇上的村民置办一些年货、买些炮仗都会来这里,串亲戚时路过也会捎带一瓶烧酒。“别看我这个地方不大,从吃的到用的都有。小到娃儿们吃的棒棒糖,大到一些家里用的电风扇、电饭锅都能买得到。都是为了方便这里的街里街坊,他们需要啥我就进点啥。”他对记者说。 村里人都说,袁敏不爱说话,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做生意也很本分,从十几年前的国营商场,再到改革开放后个人承包自己当老板,袁敏经营这个小商店,一干就是三十年。“她的爷爷开始就一直照顾我生意,这都三代人了。”他摸了摸旁边一个来买饮料的小女孩微笑地说。 “都是街坊和熟人,我基本上一个东西就赚个5、6毛钱。”袁敏告诉记者,尽管赚得少,但是这样一来既方便了街坊,自己的收入也有了保障,一年下来也能有个四五万的收入。在他的眼里,生活比以前好了,政策越来越好。他经营的这家商店税费已经逐步减免,还给了当地居民很多的补助。以前的一间小平房也变成了二层小楼,小卖铺也成了一个近150平的商铺。他指了指商店房梁上方挂着的“电信合作商户”“移动合作商户”的牌子告诉记者,这样街坊们可以来这里充手机话费,因为和信用社有合作,村民还可以用卡来这里取一些小额的钱,非常方便。 “外面打工的人多了,大家赚钱多了生活也好了,舍得花钱了。来我这里买东西也看得出来,以前都买那种散装的佐料,酱油醋、盐、豆瓣,这几年大家都开始买瓶装的,娃儿喝的饮料、大人们喝的酒也变得好了。”他微笑的告诉记者。看着大家喜气洋洋,虽然过年还要开店,但自己心情也格外开朗。 “我守着这个店干了一辈子,再过个三年就满60岁了,快干不动了。”袁敏告诉记者,因为女儿女婿都在成都工作生活,老两口的身体也不如从前,新的一年他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给自己的老店找一个接班人。“我看电视上说很多公司都搞股份制,我也想按照这个思路,找一家人来入股,我‘手把手地教’,把我的经验都传授给他们,等经营上了正轨,再把整个店都交给他们,我用‘资产’入股,占小股份就行。”他说。他希望自己的店能一直这样好好经营下去,能够见证金华镇新的发展和飞跃。 他说,等接班人找好了,他这个一辈子没有念过书的农民,想到祖国的台湾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