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英国工程师查理·佩顿的创意启发,德国前银行家菲利普·绍姆韦贝尔带领一个年轻团队,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沙漠中打造出一座高科技温室,利用当地丰富的免费资源——阳光和海水,种植各种无污染蔬果作物。如今,“沙漠温室”的农作物产品已实现量产并上市销售,被视为生态农业的成功典范、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福音。
沙漠奇迹
澳大利亚南部的奥古斯塔港郊外有一片沙化荒地,煤电厂、炼铅厂点缀其间,偶尔能见到毒蟒蛇、赤背蜘蛛、袋鼠和鸸鹋,咸海水不时漫上岸边。这里惟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阳光。
德国人菲利普·绍姆韦贝尔带领一群来自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年轻人来到这片荒芜之地,买下一大块土地,建起一座沙漠温室,名为“阳光点滴农场”。由此,这片土地开始焕发生机。
“阳光点滴农场”的计算机化种植系统看起来简单,设计其实相当复杂。
这套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太阳能发电和海水淡化。一个长75米的大抛物柱面镜全天候跟着太阳方向转动,将吸收的太阳热量集中到一根输油管上,油受热后,可为附近的储水箱加温。水是从地下深处抽取的海水,温室离海岸仅100米左右,抽取海水不但方便而且免费。
海水最高可加热到摄氏160度,产生的蒸汽带动涡轮转动,提供电力。一部分热海水用于为温室供暖,剩余部分则用于淡化和净化处理。经过处理的淡水每日供应量达1万升,足以应付灌溉需求,纯净程度也适合添加各种营养素。
温室内,一面墙壁安装蜂窝状的风扇系统,用于通风和喷洒水分,使温室内保持凉爽湿润。种植过程可通过远程控制,当栽培负责人、27岁的加拿大人戴夫·普拉特有事进城或返回加拿大时,他只需通过一个智能手机软件,就能掌握温室内所有植物的生长状况。
创造这一切的是现年33岁的绍姆韦贝尔,“阳光点滴”公司的创始人兼CEO。他是德国人,家境富裕,在英国戈登斯敦受教育,拥有哈佛大学MBA学位,职业生涯始于对冲基金管理,曾就职于高盛银行,后来加入总部位于慕尼黑、从事农业投资的家族企业。
做起农业生意后,他意识到,现代农业无论号称有多“环保”,核心也只是“把柴油变成粮食再浇上水”。他开始寻求改变途径。“盐碱地农业”引起了他的兴趣,因为地球的淡水资源如此稀缺,农业就用掉其中60%至80%,而“海水却(多得)几乎把我们淹没”。
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了英国工程师查理·佩顿和他的实验。
“海水温室”
利用阳光和海水这类纯天然资源来栽培农作物,是佩顿的发明。现年62岁的佩顿曾是伦敦戏院灯光师,21年前创立“海水温室”公司。
上世纪80年代,佩顿赴摩洛哥蜜月旅行,在一个雨天乘公共汽车出游。他看到上车的人们衣服被淋湿,雨水在温暖的车厢内变成蒸汽,于是想到在摩洛哥这种干旱炎热的国家可以利用热能来造水,进而又想到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
“但海水通常对植物有害,即使经过蒸馏,能提供的水量仍不足以满足灌溉植物的需要。关键不仅在于如何造水,而在于如何创造一个环境,让植物不需要那么多水却能长得更好。而答案就是使用海水来加湿和降温,”佩顿认为。
1995年,佩顿与一些科学家合作,在特内里费岛按其理念创建一座实验温室,结果运行良好,引起外界兴趣。欧盟同意为项目提供部分资助。1999年,佩顿的项目获得“理性设计奖”,4万英镑的奖金让其团队得以在中东的阿布扎比和阿曼分贝建设温室。
“海水温室”的主要运作模式是:在干旱地区抽取海水,海水一方面用来为空气加湿和降温,另一方面利用太阳能加热设备在蒸发过程中挥发掉盐分,产生适于浇灌植物的淡水。最后,剩余的潮湿气体被释放出温室,改善温室外植物的生长环境。海水蒸馏过留下的盐和其他成分可以加工再利用,或直接倒回海中。
用佩顿的话说,“理论上,我们简单的技术能把撒哈拉沙漠变回森林,正如它6000年前的模样。问题在于各个国家是否愿意将它列为政治议题。”
佩顿现在家乡伦敦东部一栋三层建筑的屋顶修建实验温室。他在环保人士圈中名声赫赫,今年11月,他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协会授予的“皇家工业设计师”头衔;早些时候,“海水温室”在英国最大的减缓气候变化奖“气候周”的最佳产品类别中夺得头奖。
佩顿的实验带给绍姆韦贝尔灵感。他说:“尽管他的方法显然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而且他的实验项目没有一个真正投入运行——事实上全都半途而废——他的创意还是有着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
前途无量
对佩顿的实验理论和环节加以改良后,绍姆韦贝尔的“阳光点滴”获得成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同。
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海水淡化研究所负责人尼尔·帕尔默赞赏“阳光点滴”说:“这些人居然坚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切,这本身就已足够勇敢,富有冒险精神。用他们的方式种植粮食,无需担心任何风险,不仅洪涝、霜降、冰雹之类问题影响不了生产,连缺水问题都不在话下。而且,从经济角度看,这具有可行性,还可以无限升级,因为这里(澳大利亚)不会出现阳光或海水匮乏的问题。这一切都非常有吸引力。”
“阳光点滴”团队信心十足,认为其事业“前途不可限量”。
“首先,我们都很年轻,雄心勃勃,我们挑选新人时也是按这个标准。我们已经向那些因循守旧的园艺师、经济学家和超市采购员们证明,我们的做法行得通且有商业可行性,现在还有可能在这些封闭、可控的温室环境中培养出蛋白质食物。这意味着能够喂饱全世界,一点都不夸张,”“阳关点滴”项目经理、来自荷兰的水利工程师赖尼尔·沃尔特贝克说。
如今,“阳光点滴”已跨越实验阶段,成功培育的西红柿、辣椒和黄瓜等蔬菜产量以吨计,并已进入奥古斯塔港蔬果杂货店,作为高端环保产品售卖。按照澳大利亚的规定,由于并非生长于天然土壤,“阳光点滴”的农产品不能归类于“有机食品”,但它在栽培过程中不使用杀虫剂和化肥,且卖相甚佳,对消费者颇有吸引力。公司正打算进一步拓宽领域,用同种技术生产鱼肉、鸡肉等蛋白质食物。
“阳光点滴”在南澳大利亚的项目18个月以来运行良好,声名鹊起,投资机构和连锁超市纷纷派人前往奥古斯塔港考察,以至于当地为数不多的旅馆和餐馆人满为患。
“阳关点滴”准备在澳另建一座耗资800万英镑、占地8万平方米的大型温室,计划年产280万公斤西红柿和120万公斤辣椒。同时,公司还在卡塔尔开展新项目,打算进一步推广这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