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1月8日发表迪多梅尼科·隆巴尔迪的一篇文章,题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法国经济改革步伐感到担忧》,摘编如下: 在因假期到来而变得寂寥的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圣诞假期开始前的周五下午发布了一份有关法国的年度监督报告。与以往不同,IMF此次并没有预先给媒体准备一份禁止提前透露的报告副本,虽然IMF确实组织了一次电话会议讨论这一报告。然而,这次电话会议是在去年12月26日举行的,这一天在法国是假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就在这份报告身上。 让我们先看看财政政策。法国的预算赤字与其它遭受危机的欧洲国家相比要高得多。2009年,法国的预算赤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5%。与之相比,意大利的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为5.4%。截至2012年年底,法国的赤字下降到了4.5%,到2013年年底应当达到3.5%,届时意大利的预算预计已经实现平衡。此外,法国当局已表示,他们还需要5年的时间,也就是直到2017年才能实现预算平衡。IMF更愿意用更中性的提法,例如“中期”,以此消除任何最后期限的意味。然而,过去几年的发展轨迹大概更令人担忧。2009年—2014年,IMF预测法国的债务占GDP的比例将上升12个百分点。 诚然,逐步的财政稳固可能更多的是奥朗德战略的优点而非缺点,因为这让法国经济不必面对一些至少从目前来看还不太必要的措施。IMF也承认这一点,但更深一步指出“更慎重的财政调整步伐是恰当的,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欧洲和市场的必然措施缩小了财政政策的空间”。 在报告进入一半的时候,我们最终发现了两行代表IMF核心立场的话,这两句话提供了IMF用来衡量法国目前的危机应对的尺度。报告说:“随着欧元马上崩溃的危险基本上被扭转,政策重点转移到了在欧元区内构建更有利的金融和财政融合,以及进行国内结构性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和潜在增长上。” 正是在这一点上,法国的奥朗德总统面对巨大困难。正如IMF的报告一开始就指出的那样,2000年—2010年,法国经济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已经导致这个国家的国际开放度与欧元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落后9个百分点。换句话说,自从法国加入欧元区后,它并没有从更多的贸易机会上获益,而是变得越来越封闭。IMF正确地指出,这不是一种巧合,法国的GDP和全球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弱化了。该组织还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的大型跨国公司设法在国外维持了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水平,但代价却是减少了它们的利润空间,从而削弱了它们相应的投资能力。 尽管IMF曾希望法国提出一揽子增强竞争力的改革方案,但巴黎的回应却是采取一些有选择性的、逐步到位的渐进性改革措施。从整体上看,奥朗德的总统任期内还没有提出一项令人信服的改革规划。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从改革的角度来说,政府上台的头几个月是改革成果最多的时候。2012年,在世界银行编纂的经商难易程度的年度排名中,法国位列第34位。与前一年相比,这个名次又下降了两位。尽管法国的排名高于西班牙的第44位,而且远远高于意大利的第73位,但比欧元区其它国家,例如芬兰(第11位)、爱尔兰(第15位)、德国(第20位)、爱沙尼亚(第21位)、奥地利(第29位)、葡萄牙(第30位)、荷兰(第31位)和比利时(第33位)却落后不少。 很明显,德国政治圈不会不关注到IMF的报告,德国政界已经对法国看到失望,因为在他们看来法国缺少执行一项广泛的改革计划的决心。德国当初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一项没有言明的“契约”就是,德国放弃自己的货币自主权支持欧元这一单一货币,以此换取在欧元区历经改革的经济体中更大的贸易和经济机会。 但从2000年—2012年期间,德国在欧元区这些国家中的出口份额下降了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德国对新兴经济体(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出口份额却以同所占的份额将减少近12个百分点,而在新兴经济体中的出口份额将增加20个百分点。 怎么办?柏林的一些决策者都在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过去一年半来意大利和西班牙受到的冲击是否能继续在改革方面带来成果。如果是这样,那要求德国不再遵守那项未言明的“担保”契约的呼声在柏林会再度高涨,这项“契约”迄今为止为法国消除了市场压力。如果这样的话,不久的将来欧元区危机可能会掀开新的、人们尚未看到过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