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乐观”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冬季会议中颇为流行。政府首脑、机构掌门、商业巨擘以及知名学者,无论站在达沃斯雪山之巅抑或坐在摄像机前,都偏爱用两头堵的口吻点评全球经济状况——既对改善之处做出肯定,又对未堵之漏大呼当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的话很具代表性,她说2013年是“不成则败”(make or break)的一年,但到底是“成”是“败”,没撂下准话。
公平地说,如此左右逢源的表态还真不是拉加德领着大家集体忽悠,只因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确陷入了复苏缓慢且脆弱、不确定因素叠加、时刻都会产生蝴蝶效应这样一种所谓“新常态”(New Normal)当中。从近期看,这种态势似乎更加明朗,货币宽松大潮再次席卷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形成政策对冲,国际货币汇率异常波动,“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借尸还魂,针对新兴市场的国际游资卷土重来……正因如此,国际社会才会产生比较雷同的中庸看法,即当前世界经济特别是美欧国家,从多种指标上综合判断,至少比过去几年要好,但能不能今年就实现转折,却很难给出肯定的回答。可以说,在没找到最终解决方案之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始终都是不知何时引爆的炸弹,既拖住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腿,又封住了一干经济学家的嘴。
对于这种头绪繁芜且富于变化的“新常态”,更需要全球政策制定者加以平视,既不能只见其利、坐享其成而削弱乃至放弃现有刺激措施,避免前功尽弃;也不能刻意夸大风险,过度动用财政、货币刺激手段来追求短期效果而因小失大。只有正确审时度势,对“新常态”进行剥洋葱式的逐层解读,及时、果断地制定适宜对策,才能为经济增长储蓄新动能。
在“新常态”之下,全球经济恢复增长的新动能来自何处?这是一个困扰政策制定者的难题。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按照传统思路,各国纷纷出台刺激措施力图为实体经济“补血”,目前虽然止住了颓势,但恢复增长却缺乏新动能。究其原因,一是本轮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度远超预期,需要主要经济体通过经济结构改革才能逐渐修复,但这一过程缓慢、痛苦且代价同样巨大;二是迷信传统刺激手段,却不知其已无法在“新常态”下开花结果,政策失灵风险越来越大;三是在寻找新动能的过程中,一些国家“有病乱投医”,而另一些国家因为一、二两点而无所作为。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都不可能再依赖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向前发展,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应是混合动力,既强调生产力的更新换代,如找到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大门的钥匙,又要求在生产关系上做出一系列重大调整,诸如福利、就业乃至生育制度等。
本次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为持久发展注入活力”。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在追求重要目标的同时需要具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抵抗突如其来的冲击并得以恢复的能力,同时,在面临世界经济逡巡不前,尤其是主要经济体经历经济紧缩的新语境下,未来的发展依赖“活力”,这就需要大胆的远见和更加大胆的行动。换句话说,就是在接受“新常态”的挑战下锐意进取,为经济增长积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