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把握机遇十大作法助重新崛起 |
|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谈二战后德国崛起的经验 |
作者
辛华 |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德国在二战结束后不仅经济破产、国家分裂,且名誉扫地,受到世界各国的防范和制约。但经过60多年的发展,德国不仅实现重新统一,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且借助在欧债危机中的优异表现,政治影响力也大为提升。作为欧元区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锚”,以及欧债危机解决进程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德国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曾在德国学习和工作25年,他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之所以在二战后迅速实现重新崛起,主要是准确把握了美苏冷战、欧洲一体化等战略机遇,通过积极化解各国疑虑,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依托欧盟在世界上发挥影响力。其把握战略机遇的作法可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二战后西德顺应时势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
这是基于当时形势、符合西德生存利益的战略抉择。这一方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1951响应法国倡议,参加西欧六国煤钢共同体。法国倡议建立煤钢联营的初衷是要把重要的战争物资煤和钢统制起来,以防止德国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德国同意参加煤钢共同体也就是接受制约,这对消除欧洲邻国对德国重新崛起的疑虑起了重要作用。二是1955年获得完全主权后加入北约,依靠美国保护其安全,防范苏联方面的威胁,这使西德在很长时间里军费开支很少,并可以借助马歇尔计划集中精力进行战后重建,使西德经济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较快恢复和发展。
二是正确对待二战侵略历史,取得受害国人民的宽恕。
德国历届领导人都公开承认希特勒发动了侵略战争和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并向受害国人民赔罪道歉。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受侵略国家和受迫害个人特别是犹太人相信德国的悔过之心,具体包括:遵守战后国际协定,承认战后边界,放弃领土要求;教育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制定法律严惩否定纳粹德国罪行的言行;由政府和一些大公司出面赔偿受害者损失等。这对周边邻国恢复对德国的政治信任并愿意同德国开展合作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是建立有德国特色的经济体制,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
20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部长艾哈德创立所谓“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一方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在经济发展中引入所谓“社会”的因素,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强调在法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同时,德国联邦银行也有别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它不受政府干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确保货币稳定、防止通货膨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德国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并适时从传统工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既没有像英国那样片面发展金融服务业,也没有像法国那样过分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确保了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四是借欧洲一体化东风,确保出口市场,并依托欧盟在世界上发挥影响力。
德国历代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德国按其人口和国力虽是欧洲大国,但算不上世界大国,加上历史原因,德国难以单独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只能依托并借助欧盟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因而促进欧盟一体化建设是德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之一。与此同时,作为出口型工业国,德国60%的产品销往以欧元区为主的欧洲市场,确保欧洲共同市场正常运转是其经济的命脉所在。德国曾在农业政策上向法国做出重大让步,目的就是换取工业品的出口市场。事实证明,这给德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好处。
五是重视德法合作在欧盟建设中的“轴心”作用,注意以平等态度对待周边小国。
这是德国外交政策的两条重要原则。德国外交部在总结多年欧洲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在欧盟问题上,必须取得法国合作,否则将一事无成。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表示,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德国往往要把“在先权”让给法国,即使是德国原创的主意,有时也要让法国出面提出,这样较易办成。同时,德国还重视周边小国的意见。科尔说,德国的欧洲政策正确与否,主要看像卢森堡这样的小国是否满意。如今,德国上层依然遵循这些理念和共识。
六是通过提供发展援助,博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好感,获得原料和市场。
德国在这方面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失去了全部殖民地,没有英、法等国的殖民主义者恶名,而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劣迹在亚非拉国家影响相对较小;二是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可以提供较大规模的发展援助,为自己获取廉价原料和开拓市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德国前外长根舍就表示,经验告诉德国,只有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使之具有购买力,才能为德国工业品拓展市场。德国从1985年起向中国提供软贷款性质的财政合作,就是实践这一政策理念并给德国带来莫太好处的例证。
七是协调劳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
较之英、法等其他欧洲大国,德国大规模的罢工事件明显较少。究其原因,除了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完善之外,主要是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德国企业内部普遍设有“企业委员会”,实行劳资双方代表共同协商的“共决权”,把矛盾及早解决于基层,不易扩展到社会上;二是工资谈判中一旦出现尖锐矛盾,政府总是设法通过调解使双方达成妥协。
八是实行强制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重视科研以推进科技兴国。
德国从1825年起就实行“强制教育”制度,受教育与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义务。适龄儿童如不上学,家长会受到法律处罚。同时,德国以科技强国和富有发明创造著称,这与政府鼓励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有关。截至2007年,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共有78位,其中67位因在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成就突出而获此殊荣。此外,双轨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突出亮点,造就了大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级技工,是“德国制造”质量高超的重要保证。
九是法律制度比较完善,民众法治观念较强。
西方民主制度下决策过程往往较长,因而效率较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长官意志的独断专行,而一旦做出决定或形成法律,贯彻执行都较有保证。按照宪法规定,德国由联邦总理决定大政方针,各部部长职责明确,分工与协调有序,较少出现政出多门或各自为政的现象。政客们上台下台,但文官制度不受其影响,确保了政府机构稳定运转,政令相对畅通。此外,德国舆论监督相对严密,官员违法乱纪行为易被揭发,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也相对较少。
十是德意志民族的传统优秀品质支撑重新崛起。
历史上,德国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劣迹斑斑,但德国也产生了许多伟人,为人类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德国之所以能够重新崛起,归根结底,是靠了蕴藏于德意志人民骨髓的优良品质,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刻苦努力的实干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严谨作风;追求不断完善、提高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尊重规律、严格按规矩办事的科学态度;不图虚名、但求实效的务实心态。
总而言之,战后德国以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真诚态度重新取得了世界的信任,以其依靠自身努力取得的经济成就获得了世界的尊敬,以其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人心,扩展了“生存空间”。
|
|
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领导人。记者 王庆钦/摄 |
|
|
2013年德国经济将恢复增长 |
记者
饶博/法兰克福报道 |
2012年,一直对欧债危机“免疫”的德国经济减速至阶段性谷底。不过,由于出口和国内消费等依然实现了增长,德国经济预计将很快走出谷底并于2013年恢复增长,继续发挥欧洲经济核心“发动机”的作用。
减速至阶段性低谷
2012年,德国经济增速呈逐步放缓态势。一季度环比增长0.5%,二季度增长0.3%,三季度增长0.2%。尤其是第三季度以来,德国经济降温迹象日趋明显。8月份,德国工业产出环比下降0.4%,9月份更是下降1.8%,降幅远远超出预期,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德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
除了工业产出下降等因素之外,德国原本强劲的外贸出口也遭遇“寒流”。2012年第三季度,德国出口环比仅增长1.4%,远远低于第二季度的3.3%。
此外,2012年4月至10月,德国伊福(Ifo)商业景气指数从109.7一路跌至100.0,显示德国宏观经济逐级降温。
不过,从2012年第三季度看,虽然设备投资等出现下降,但德国私人消费和出口依然实现了增长,成为支撑德国经济的亮点。分析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出现良好发展势头,人们的工资在增长。与此同时,通胀却保持在较低水平,导致德国人消费需求十分旺盛。
德国联邦统计局认为,德国经济依然在持续增长,只是增速正在降低。
德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五贤人”委员会)11月份发布报告称,2012和2013两年德国经济的增速均为0.8%,低于德国财政部关于2013年德国经济将增长1%的预测。“五贤人”委员会指出,“德国经济将于2013年将恢复增长”。欧盟委员会预测认为,2013年德国经济将增长0.8%,2014年将增长2%。
继续主导解决债务危机
持续三年多的债务危机未能得到完全解决,还存在发酵和恶化的可能。德国经济的反弹和增长预期在很大程度上也还取决于欧债危机能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由德国主导的紧缩“药方”在欧元区国家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抗议,各国政府均面临着较大的国内政治压力。对于德国和欧元区来说,目前最大的好消息在于:以德法为核心的欧元区出现分裂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
2012年11月30日,德国联邦议院批准欧元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达成的贷款协议,同意向希腊发放约440亿欧元救助贷款。在投票中,473名议员赞成继续向希腊发放贷款,100名议员投票反对,11票弃权。该投票结果显示,继续坚定地拯救希腊。确保欧元区完整成为德国大部分议员的共识。
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在议会表示,希腊政府正在努力整固本国财政,并已取得一系列进步,因此国际救助机构应继续向希腊提供贷款支持,以稳定整个欧元区。但他同时承认,拯救欧元的道路仍很漫长。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电视台对“希腊是否应该留在欧元区”的持续调查显示,10月份的调查结果首次出现了多数受访者支持希腊留在欧元区的情况。
尽管调查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发生变化,但这至少已经表明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经认识到拯救希腊和欧元区更加符合德国利益,这也使得德国政府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的民意基础更加牢固。
同时,该项调查的另外一个结果显示,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即使希腊如愿拿到所有的援助款项并获得更多的偿债时间,希腊政府也不会遵守其做出的财政方面的承诺。
分析认为,解决欧债危机一方面需要欧元区各国政府承受压力,继续推进必要的结构改革措施,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方救助机构严厉的监督。在这过程中,德国作为救助的最大单一出资方以及欧元区的经济“发动机”将继续全力主导和支持解决债务危机。
大选不会影响德国欧债政策
德国大选将于2013年秋季举行,目前各政党,尤其是两个主要政党已经提前开始为大选预热。现任总理默克尔表示将参加2013年的竞选,寻求自己的第三个任期。如果默克尔能够成功连任,她将成为德国历史上任期第二长的领导人。默克尔表示其所在的执政党基民盟竞选将主打“欧债危机牌”。
除了走保守路线的基民盟和中左的社民党两大政党之外,德国联邦议院还有其他三个影响力相对较小的政党,即联盟90/绿党。自由民主党和左翼党,一般都会形成两大主要政党之一同其他三个小党之一组成执政联盟。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尽管默克尔政府主导的“紧缩”得到德国国内的广泛支持,但2012年5月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在德国人口第一大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威州)议会选举中惨败,无疑给默克尔的2013年大选之路蒙上一层阴影。
社民党公布了参与2013年大选的总理候选人——曾同默克尔搭档过的前财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施泰因布吕克明确表示,他的竞选目标是取代现在的“黑黄联盟”,而不是参政。分析认为,社民党之所以选择施泰因布吕克,看重的也是其前财长的职业背景,他对经济问题的了解或将成为打动选民的重要因素。
目前看来,默克尔的个人魅力因素依然十分重要,她在民众中的支持率依然相当高。然而,其个人魅力是否能成功转化为选民对其所在政党的支持还犹未可知。
有分析人士指出,2012年第四季度德国经济出现下滑趋势,2013年增长前景也不容乐观,现在难以排除2013年社民党利用经济下滑因素上台执政的可能性。
2012年8月份,德国媒体所做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基民盟和其联盟党的支持率为36%,社民党为26%,绿党13%,海盗党9%。如果这样的结果延续到2013年的议会选举,将意味着两大政党都无法获得单独组阁选票,执政联盟的形式依然会持续下去。
需明确指出的是,尽管社民党是反对党,其在应对欧债危机的立场上和默克尔领导的执政联盟几乎一样。迄今,社民党没有提出任何同执政联盟在本质上不同的主张。因此,2013年大选后,德国不可能对其目前执行的欧债应对政策进行方向性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