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与企业家聚会北京畅谈中国创造力
转变增长方式归根结底要靠创造力
2013-01-21   作者:记者 张松 赵东东 方家喜/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19日,“发现中国创造力高层战略研讨会暨2012中国创造力年度盛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版摄影 郝光洲

  激发中国企业创造力行动宣言

  当激情与梦想闪耀辉映,当时代交响强国足音,当中国梦渐次清晰,我们呼唤: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才是梦想照进现实的神奇能量。
  当中国制造十面埋伏,当技术角逐的硝烟漫遍蓝色星球,沧海横流,挺立潮头,苟日新,日日新,复日新,企业创新永无止境!创造力,中华民族的尊严之源;创造力,迈向成功的不二之选;创造力,创新型国家的推动之源;创造力,民生幸福的精神动能。
  追问中国创造力,提升中国创造力,正当其时;呼唤国人的创造精神,有你,有我!创造力,源自思想;创造力,更待行动,创造,此时此刻,我们就出发!
  中国创造,中国未来!
    19日,“发现中国创造力高层战略研讨会暨2012中国创造力年度盛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参会专家认为,过去依赖出口、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要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创造力。主办单位和参会的企业通过了一项《激发中国企业创造力行动宣言》。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

  实现创新需要形成企业竞争力

  创新、创造、创业是紧密相连的。比如,美国的硅谷被认为是创造力最强的地方,但是硅谷的创新是与创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多创业者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要进行创新,而进行创新就必须拥有创造力。因此,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最终需要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创新转型是世界性命题。如今,欧洲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中国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有一批新兴国家崛起,像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曾利用这次契机实现“弯道超车”,超过了英国。美、德、日三国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的今天,中国有必要利用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危机的难得机会,在新能源、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生物工程,以及航天、海洋等新兴技术和产业各方面超越过去,实现“弯道停车”。 
  如何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首先,在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中国不缺创新要素,缺少能把要素集成的创新制度;其次,人才激励重于技术开发,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此外,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创新需要政府营造“做实业能致富,创新做实业能大富”的良好环境;最后,创新文化重于设备厂房“硬件”,中国不缺少科技型企业,中国需要的是与创新相适应的科技文化、人文文化、创业文化。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意志”一定要化为“企业行为”,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但创新性不足正影响企业竞争力。我国企业创新比例较低:2011年,我国仅有14.1%的新创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新颖性,而美国的比例大概在33%。可见,我国企业急需从低成本战略走向靠创新驱动的差异化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有四种现象值得重视,一是动力不足,不想创新;二是风险太大,不敢创新;三是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四是融资太难,不能创新。但是,企业必须认识到,创造未来是风险很高的,但不去尝试,风险将会更高。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认识创新要防“创新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庸俗主义,又要避免把创新看成高不可攀、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

  转变增长方式要靠创造力

  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过去依赖出口、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那么我国要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靠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创造力。
  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7.8%,在去年整个世界经济当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速度。但是,其中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注意,就是13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首次低于8%。
  我国过去的增长方式,一方面是依赖出口。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低要素成本,特别是低劳动力成本上的,在过去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这一方式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国制造能够遍布世界。但是,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世界经济出现了萎缩,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造成我国出口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落。同时,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各种要素成本都在急剧上升的阶段,显然像过去那种依赖低要素成本去拉动增长的方式已经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我国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靠的是大量的信贷。过去十年,我国货币发行增长了6倍,但是经济总量按照不变价格算,才增长1.5倍,我们用了6倍的货币发行,推动了1.5倍的经济增长。显然,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拉动作用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可以说,实际情况表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那么要转变增长方式,靠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创造力。就是中央所讲的,追求实实在在的增长。实实在在的增长首先应当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应当依赖技术进步,依赖创新。还有一个概念,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国家开始出现发展上的停滞,即所谓的拉美陷阱。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这一指标。在这种状况下,我国如何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呢?我觉得,关键还在创造,在创新。未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也要靠创新、靠创造。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

  创造力就是改变传统

  创造力是改变传统,如果不改变传统,就不是创造力。
  创造力不是仿造,绝对不是在表面上改一个样子。比如手机,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我们还没有真正创造出来,就是芯片。我们许多产品,都缺乏核心技术的创造。尽管,很多发明也被冠以中国创造,但是说实在一点,那还不是真正的中国创造。所以,真正的创造力,一定是要从本质上去改变传统的东西。
  要谈创造,还是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创造,为谁创造,然后考虑到怎样创造。这就是说,要在找准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把梦想变成现实。
  我认识一些民营企业家,他们都表示出口情况很糟糕,不知道怎么办。必须盯住中国13亿人口这个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把这个市场需求看准了,就一定会比前些年发展得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产业政策与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马光远:

  中国需要全方位的创新

  经济增长的方式分为两种,一个是传统经济增长阶段。传统的经济增长,没有技术创新,或者技术创新的含量非常低,所以增长非常慢。第二是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创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技术驱动实实在在的贡献率不超过30%,这种增长还是传统增长,不能叫现代经济增长。在G20的20个国家里面,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唯一低于50%的只有中国。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全球最快,对全球的贡献率很高,但这种贡献是靠巨额投资带来的,是没有技术含量的。
  我在江浙、广东和很多企业家交流,他们介绍说,有很多企业、有很多行业去年经营都很困难,但是最困难的企业是那些搞房地产、搞多元投资赚短钱的企业,这些企业特别困难,几乎生存不下去了。而真正在每一个行业里面扎扎实实做事的,不管这个行业如何不景气,都还是可以生存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转折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发展方式的转变,真的到了我们应该依靠创新去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时候。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仅仅缺乏核心技术的创新,在很多小的领域,甚至传统领域,我们的创新也非常匮乏。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面,搞创新的人都非常少。所以说,我们的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核心技术的创新。

  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公司总经理吕军:

  不断创新 谋求差异化发展

  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产品在市场上就没有自己的竞争力和生存空间。而拥有了自己的创新技术,就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如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就只能打价格战,这是几方受损的方式。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创新谋求差异化发展,通过创新培养人才队伍,通过创新发展自己的品牌。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季晓光: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企业发展创新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这样可以缩短路径,找到一条捷径。在全球市场充分开放的条件下,可以进行集成创新,实现全世界的技术为我所用。但是,当企业技术走到尖端水平的时候,尤其在做国防工业、国防装备领域,就不会有人跟你合作,这时候只能靠原始创新,而这个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良光:

  创造力就是创造价值的能力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企业靠引进消化再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积累和提高,在面临今天转折的时机,未来的10年甚至到30年,中国会成长一批能够开发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创造力就是创造价值的能力,它本身要靠创新来驱动,我们国家的创造力要靠众多有创造力的企业组成。我认为,未来环境变了,会逼着更多的企业要走创新之路,创新也是企业的责任,相信将来还有更多的企业一起来为增加中国创造力作贡献。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郭德明:

  创造力需要文化支撑

  企业如果真正拥有创造力,一定是一种文化,要用文化形成创造力,有一种文化的氛围。在文化支撑条件下,创造才能进行下去,企业才会活得更长,走得更久。玉柴到今年已经走过62年,回头看,是不断的创造。从创造层面来讲,首先是产品的创造,然后才可能是技术方面,要有技术的储备,第三是管理方面的创造。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波:

  创新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产业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得先机,必须靠创新,特别是产品的创新。
  一个企业,有没有一支创新的团队至关重要。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科技创新团队的竞争。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过去因为和国外同行业差距很大,国内企业主要是跟随,进行模仿学习。而今天中国产业大部分发展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在这个阶段,中国企业已经进入领跑阶段,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可借鉴经验已经不多。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发现中国创造力”系列报道活动面向全国征集报道对象 2012-08-09
· 关于征集“发现中国创造力”系列报道活动
候选者名单的公告
2012-07-06
· 腾讯新浪搜狐等对“发现中国创造力”系列报道活动启动的报道 2012-07-04
· 中国新闻网中国网等对“发现中国创造力”系列报道活动启动的报道 2012-07-04
· 三湘都市报:“发现中国创造力”系列报道活动启动 2012-06-2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