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庄国顺教授在位于复旦第四教学楼楼顶的大气监测实验室里检查仪器。图片来源:复旦大学 刘畅/摄
图说:庄国顺教授在仪器间测试数据。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 刘畅/摄
【新民网·独家报道】全国近日遭遇“十面霾伏”,多地出现严重雾霾天气,空气质量几次重度污染。如何改善中国空气质量问题,成为了不少科学家研究的课题。今天(1月18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复旦大学庄国顺教授等完成的“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揭示了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对防止、预测和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此前,庄国顺教授在接受新民网记者采访时亦表示,面对如今日益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亟需采取并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是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气溶胶“跑长途”是我国城市灰霾的重要成因
据庄教授介绍,空气质量预报中常常谈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这三个主要指标,在全国大中城市里面,目前绝大多数首要污染物都是以细颗粒物为主的,“在科学术语上我们把它叫做气溶胶,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些颗粒物是怎么样形成的,怎么变化的,同时又是怎么样影响光学性质(能见度)降低的问题”。
气溶胶有天然和人为造成的两类,天然的包括沙尘、海盐等,人为活动产生的颗粒物大多来自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庄教授表示,天然的气溶胶可以成为人为气溶胶的载体,所以人为气溶胶和天然的气溶胶在大气中能够长途传输,“比如说从新疆传到上海来,就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空气质量,它还能传到整个太平洋上空,传到美洲上空,甚至可能围绕地球转上一圈半”。项目首次提出了气溶胶的长途运输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和灰霾形成的重要来源,“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问题,它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
造成目前空气质量糟糕的原因在于,在气溶胶长途传输的过程当中,人为活动所排放的物质不停“添油加醋”,在气溶胶内发生化学反应。为了追踪这些具体的反应,庄国顺科研团队十多年来,从西北地区到新疆地区都布点采样,沿海城市中,从北京、青岛、上海到黄山、天山,直至东海最东边的一个小岛,都设置了采样点,采集样本一两万个。
根据对样本的分析,项目组发现沙尘在从新疆到榆林到多伦、再到上海的长途传输过程中,其中硫酸盐在传输过程中是增加的,碳酸盐是减少的,“这就证明它真的是变化了,因为人为的活动,加了很多的二氧化硫”。这个变化导致上海样本中最低的一次PH值只有2.81(PH值越低,酸度越大——编者注),酸度增加了100倍。
同时,项目组发现,样本中有机气溶胶、硫酸盐、铵盐、硝酸盐和元素碳是能见度降低的直接影响因子,而机动车排放是有机气溶胶、硝酸盐和元素碳的主要来源。
伦敦倘若是“雾都”我们如今几成“雾国”了
“在我们做研究的十年多里,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北京像最近这样,PM2.5数值达到1000微克/立方米以上,这比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高100倍,这是两个数量级!”庄国顺教授表示,这次污染整个北京市16个监测点,有15个点都是300微克以上,“非常严重的问题,这种状态可以叫紧急状态了,这是极严重的状况,伦敦事件仅仅是一个城市,我们把它叫做‘雾都’,我们现在是‘雾国’了”。
针对此次大范围出现的雾霾状况,特别是上海连续多日出现污染,庄教授认为,上海在空气质量问题上,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机动车的排放,它是大气污染中最重要的排放。根据空气中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比值,可以判断出机动车排放的“贡献”,2003年硝酸盐比硫酸盐是0.3左右,如今比值已经接近了1了,“就是说机动车排放所占的比重已经跟工厂排放接近,而且还有将超过的趋势”。
每年入冬,燃煤取暖导致排放量增加,PM2.5浓度升高,遇到适当的大气条件,再加上机动车排放的“贡献”,原本基数就大的PM2.5浓度又被“添砖加瓦”,“由此从东北到华北,到华东,到中南地区,全部问题严重。”
对此,庄国顺认为,保护大气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关系到整个社会、甚至是整个国家存亡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应该更进一步这么来理解:‘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而当前立竿见影的措施就是限制城市中汽车的数量,严格控制汽车排放,庄教授表示,“不仅仅是在大城市,包括中等城市,都应该把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列入第一位要务。这种无节制的汽车数量剧增,已经在很短的时间里,造成了全国大范围灰霾的出现”。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庄教授还提建议说,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的改善作出贡献,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外出,少开私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