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食品买了可以退换,家电买了也可以退换,可是汽车呢?想必有相当一部分购车者都曾有过新车买到家还没开几天就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不得不返回4S店修理的经历。虽然不用花钱,可是新车瞬间变旧车,难免让人有种吃苍蝇的感觉。尤其对那些辛辛苦苦攒钱买了价值不菲的汽车的人,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自认倒霉了。而造成这种尴尬的根本原因就是汽车作为一种商品,消费者享受不到真正的"三包"服务。 日前,让消费者望眼欲穿的汽车三包政策历时8年终于迎来曙光,《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及三包凭证》国家标准,眼下正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是否预示着汽车三包政策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呢? "包修、包换、包退"俗称三包,然而在国内汽车市场,消费者却最多只能享受到包修这一项服务,买到有问题的座驾,消费者除了骂两句街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次的征求意见稿规定,汽车产品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发动机、变速器等主要零件出现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免费更换。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消费者可选择更换新车或退货。
同时意见稿还对汽车零部件"三包"范围作出了明确,对于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8种中"主要零件"范围进行了说明,进一步明确了厂商的责任,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邱宝昌认为,这大大增强了汽车"三包"可实施性。 邱宝昌:对消费者应该是一个福音。关键是举证责任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消费者是福音,那么是否对厂商就是噩耗呢?一辆汽车有两万多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易受损程度不同,如果按照消费者的想法,三包到底,有了问题就退换那么对于厂商来说的确会吃不消。曾经参与规定起草的原中国消费者保护协会秘书长助理王前虎说,汽车独特的商品属性增加了三包的难度: 王前虎:汽车如果有问题都在行驶过程中才会发现,不仅涉及到道路、设施或者汽车本身,还包括驾驶人员在操控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如何来区分责任,所以在制定三包规定的相关条款过程中,进行量化过程中要进行反复的斟酌。 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经济师贾新光认为,汽车三包绝不是只保护消费者一方,国家标准的出台实际上也是在保护汽车厂商: 贾新光:现在厂商也苦恼,有些消费者不满意反复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厂家也没办法。比如现在外观内饰什么的就不管了,所以实际上这个对厂家也是有一定的保护的。消费者不可以无限制的去维权。 汽车三包相关规定经过反复酝酿和征求意见,已经起草了十余稿,汽车三包政策被消费者眼巴巴盼了8年,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有时候连雨点都没见着。现在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有了,那么,最终实现全面的三包离我们还有多远?原中国消费者保护协会秘书长助理王前虎说,政策出台之所以这样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车生产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讨价还价,不愿意承担过重的责任。 王前虎:应该是有一个利益的平衡问题,从公平的角度对这个各方面利益进行一个平衡,然后做的是最科学、最合理,搞出来之后让各方面都感觉到就是讲理。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经济师贾新光也说,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被退换的汽车是一个巨大的麻烦。 贾新光:退回来的这个车很难处理,这个在美国它就叫"柠檬车",这个非常难受。所以它在中国,这个汽车厂就极力阻止这样一个办法出台。 汽车三包难以正式出台还有一只更大的"拦路虎"就是鉴定难。汽车出现故障得查出原因,要检测就必然涉及到权威性的问题。邱宝昌律师认为,现在有些商家出具的检测结果缺乏公正性。 邱宝昌:不是由厂家、销售方说了算,也不是由消费者说了算,应该由第三方公正客观独立的鉴定,至于鉴定也要依据相关的标准和规定执行。 第三方检测固然好,然而现实却是,国内目前专业权威的检测机构非常少,不超过五家。如果武汉的消费者要检测汽车质量,需将车运往天津,而且花费惊人,做个检测的费用就够再买辆车了。而且,即使检测方便了,如果执行"三包"中的"退换"业务,又要涉及到车管所重新登记、上牌照、变更保险等许多后续问题,而这些都需要有关方面给予方便和支持。 此外,厂商如何消化被退换的汽车,是否会在二手车市场引发新的问题,都有必要加以重视。由此来看汽车三包虽然看上去挺美,但实际上要走的路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