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造船新订单创新低,钢价跌至18年前水平,制造业困难重重
金融寒冬,危机行业觅突围之路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信息,今年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利润同比增长3%。2012年接近尾声,制造业困难重重的一年中,工业企业交出了规模稳增、利润微增的不易答卷。
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际,部分行业乍暖还寒:全球造船新订单创1999年以来最低,钢价跌至18年前水平……“这是金融危机以来最冷的冬天,但花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得撑过去。”沪上一家船厂经营者的话,描述了处境之难,也代表了众多企业寻觅突围之路的决心。
钢企自救,产能转移
1—11月,国内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下降47.9%,成为炼油行业之后,利润下降幅度最大的工业行业。这其中,钢价节节败退,最低跌至1994年水平,成为行业下滑的最主要因素。
控制产量、提高质量是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1—11月,全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增速同比放缓6.9%和5.9%,但相比低迷的市场需求,整体增幅依旧难以消化。年初起,各大钢企就开始采用各种“自救”办法。进入农副产品、轻工产业、餐饮、物流等低门槛、快收益的领域成为应急选择。但也有一些企业将钢铁主业的降速与升级作为治本之策,山东、河北等地的个别钢企开拓细分市场,人无我有的独特产品虽然产量不高,却利润丰厚。大型钢企如宝钢,今年以产能转移和升级为调整主线,自主新工艺和新产品使之打赢“利润保卫战”。
船市搁浅,及时转舵
据国际船舶行业权威机构统计,今年截至11月,全球船舶行业新造订单量同比大幅下降47%。其中对新造传统船舶投资金额同比下降26%,而在海洋工程领域的投资资金却创下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在几近“搁浅”的船市中,“转舵”已迫在眉睫。
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及时转型海工产业,近两年内分别与中外知名客户签订多笔先进钻井平台建造合同,今年11月,两座钻井平台同时总装,标志着上海海洋工程装备进入了批量建造的新阶段;江南造船厂今年逆势反超,完工交船量创历史新高,高新军品也成为其有力增长点。
在船东接船意愿普遍不强的局面下,沪东中华公司与更多优质船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服务创新,开创与航运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商业运营模式,实现订造双赢。
救市光伏,转型先行
日前,国务院正式确定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五项举措,无疑让今年遭受产能过剩、欧债危机、美国“双反”调查连番打击的光伏产业看到了“阳光”。
今年以来,全国光伏企业的开工率仅为60%—70%。截至10月,中国的光伏存货高达7.47兆瓦,这需要全球光伏产业停产3个月才能消化。然而光伏产业还未到最冷的冬天,目前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产业制造大国,有90%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继美国“双反”调查之后,明年“双反”同样可能在欧盟成立,国内该行业将面临雪上加霜。
国家提出对光伏“救市”的同时,也指出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过度依赖外需等问题,要求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目前,上海光伏产业已在转型途径上先行一步。据市经信委介绍,目前高端制造、研发环节已占上海光伏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产业结构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改善。上海对光伏行业并非一律鼓励,而是重点支持薄膜电池、生产电池的先进装备,以及高端组件三大高新技术领域。目前以晶澳等总部在沪的企业为代表,一批业内领先的光伏企业尝试在海外投资电站建设,也有大型光伏企业表示,将抓住“政策救市”的机遇,转向开拓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