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在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今天,很多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正在上演。陕西延安清凉山以北10.5平方公里的沟壑里,2千多台大型机械正日夜不停地轰鸣着,33座山头正被一一削平,十几道深沟正被填平。这里是延安"削山造城"一期工程的主战场。 根据正在实施的"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延安将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用10年时间,最终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 延安选择削山造城是被迫之举。在三山合围的山崖底部,延安城区密集地分布在一个"Y"字形的三条主川道中,36平方公里的城区容纳近了50万人口,人口密度接近北京、上海,无论是从保护革命旧址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拓展新的城市空间都迫在眉睫,然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延安面临一地难求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削山造城。 专家表示,延安的"削山造城"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属首例。和很多城市化进程依赖于债务融资一样,延安新城建设的大规划也潜藏了不确定的风险,令人担忧。 削山造城,首先让人担心的问题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实现在削山造城的不止延安,规划面积为140平方公里的兰州新城建设也在今年启动,方式同样是削山平地,据说700多座山要被推平。在西部地区,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或将要开始通过削山造地的方式建设新城。建设一座城市,或者说推进城镇化建设,开山铺路、过水架桥是必须的,但是,也存在因地制宜和科学规划问题。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表示,西部的地理环境较特殊、城市建设中往往涉及到一定的削山,不通过这样的手段就没有办法扩大城市的建设空间,但是城市的推进速度和规模一定要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不同的地方环境承载力是不一样的。像类似于延安的这些地方,黄土高坡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也比较大,还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方。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是决定这座城市建设规模的重要条件。 把山移掉再把深沟垫起来,这里盖楼的地基能好吗?"这是很多延安市民的担心,陈耀认为,通过采取技术手段,其实不需要过于担心。应该担心的是建设的规模,除了资源环境要考虑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规模要跟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 城市建大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口规模,没有相应产业发展跟上,就很可能变成空城、废城。具体到延安,得益于石油产业,2011年延安市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达到东部地区中等水平。按照目前的规划测算,延安削山建城的投资至少在千亿元以上,再加上技术难度大,有人担心"削山造城"的财政风险。 陈耀认为,延安的情况比较特殊,它有石油产业作为支撑,所以财力状况比西部地区的其他城市要好一些,具备了发展的实力。但是如果城市规模过大,特别是山地建设的成本非常之高,所以也不排除有财政风险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除了考虑地方财力的问题、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这三大要件之外,现在在城镇化的推进中,特别是在西部城镇化中存在一个认识误区。目前我们是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一个刺激经济、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手段来看的,只是一种短期的行为。但实际上城镇化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长期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所以一定要杜绝急功近利的短期化想法和行为。 延安除了石油、天然气等等自然资源,其实缺乏多样性实体经济的支撑。当地有学者认为,这类新城的效率和收益率会递减,最后很难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因此陈耀认为,在建设新城的同时,必须加快发展多样性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要发展综合经济体,实现产业的多元化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口就业等问题,城镇化才有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