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楼市调控保障与市场“双向发力”。保障房建设量与竣工量双达标,在稳定市场预期、带动楼市投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商品房调控作用显现,房价涨幅得到明显抑制,投机炒房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自住型需求稳步释放。但年末部分城市出现的“暖冬”现象,提醒调控仍需持续深入。
迎难而上,万亿保障房投资显现多重效应
据住建部最新数据,今年前10个月,全国竣工保障房505万套,新开工722万套,投资超1万亿元,提前完成全年计划。保障房投入已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元。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中央继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各地克服时间紧、资金缺、拆迁难等一系列难题,强力推进保障房建设。
为了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多省启动实施了约谈问责机制。今年1月,江西省7个县市区负责人因为保障房建设进度缓慢被约谈。2011年以来,黑龙江省已对46个市县约谈问责。
面对资金瓶颈,广东省通过设立省级公共租赁住房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引导各级政府多渠道筹集,两年完成投资396亿元。山东省今年各级财政筹资达147亿元。黑龙江省累计投入达347亿元。
“在土地资源极为紧张的局面下,市政府拿出1300亩土地建设保障房,市场价格达32.5亿元,有效缓解了资金难。”南京市建委副主任毛龙泉介绍,南京市规划三年建设四大保障房片区,总投资约400亿元。通过多方筹资,两年来已完成投资245亿元。
此外,许多地方还将保障房建设项目上网公示,由群众监督工程进度与质量。
保障房快速推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三年来,我国已竣工保障房1267万套,近1亿人口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保障房在稳增长、稳房价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说,去年以来,全国保障房投资已超过2万亿元,约占房地产投资的两成,对投资的拉动效应显而易见。此外,保障房大规模入市,无疑将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楼市逐步回稳,刚性需求引领市场
近日,部分上市房企发布了今年前10个月的销售业绩,16家主要上市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超八成,有9家房企10月份环比上涨。而房企销售业绩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刚性需求的支撑。
江苏省房地产研究会会长李智表示,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已经持续两年,房地产市场曾一度陷入浓厚观望。今年以来,“有保有压”、适时预调微调,促进楼市逐步回稳。尤其是刚性需求人群成为市场的中坚。
李智认为,今年楼市出现三个阶段:2月对首套房贷款给予优惠,直接推动了二季度刚性需求入市;两次降息,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信心增强,7月全国房价“止跌”;11月部分重点城市成交放量,房价显现上涨压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投资增、房价平的特点。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亿多平方米,同比增长2.4%,销售额5.3万亿元,同比上升9.1%。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791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26%,自今年6月止跌后连续第6个月环比上涨。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今年房地产调控有两个明显成果:一是房价涨幅得到了很好的抑制,目前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整体涨幅非常微小。其次,投机炒房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在楼市投机之风最盛的时候,市场上6成为投机投资者。而今年以来,大部分的购房者是自住需求。”南京市东凯置业董事长包天雷说,二套房首付6成,几乎让杠杆率接近为零。而“双限”政策持续发力,极大减少了投资行为。“只要调控持续,刚性需求将引导楼市的供应更趋合理。”他说。
翘尾显现,楼市调控仍需深化完善
四季度以来,尤其11月份我国部分重点城市商品房销售持续放量,土地市场明显升温,部分一线城市高档商品房市场出现回暖,“暖冬”行情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据市场机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百城土地供应量同比增加21%,环比增加9%,土地均价和溢价率也明显上升。万科11月新增130多万平方米土地储备。绿城及其联合体两天内先后在天津和大连两地耗资67亿元拿地。日前,北京东三环外农展馆地块挂牌出让,挂牌价20亿,折合楼面地价3.38万元/平方米,远超昔日万柳地块起始楼面价。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日前表示,目前我国土地供应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供给比例和价格上。工业用地占总供地规模的70%,闲置工业用地挤占了住宅商业用地供给,是商业用地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总监曹旭东表示,楼市“暖冬”带来房价微涨,这与一些城市年底推出高价盘相关,绝非普遍现象,也不存在房价大幅反弹的可能。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重点城市房价依然存在反弹的风险。“暖冬”也反映出,由于利空出尽的影响和开发商对调控政策的适应,调控政策对抑制市场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调控效果尚不巩固。
近期,中央再次强调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一些专家表示,这为此前摇摆不定的市场预期定下了基调,这预示明年的房地产调控基本不会出现放松的可能性。当前,除了行政调控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化调控手段,这将是决定未来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