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汾市交通区位图 |
“史前遗址”、“帝尧之都”、“黄土高原花果城”、“省级环保模范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褒贬不一的各色称谓背后,哪个才是真正的临汾?
其实,它们都是。这些称谓或辉煌、或不堪、或令人怀念、或催人向前……一个个称谓像一个个谜团,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历史在这里浓缩
临汾,古称平阳,后因临近汾河得名。
10万年前,襄汾“丁村人”在古老的汾河沿岸生息、繁衍,史前时代人类的智慧火花在这里迸发。
5000年前,帝尧定都平阳,他命羲和制律历,使天下耕作有时;访四贤于姑射山,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令伯益发明凿井,使人类的定居成为可能;派大禹治理洪水,使百姓免遭灾难;着后稷教民稼穑,农业由此出现……华夏文明之门在这里开启。
2000年前,称霸时间最长的“春秋五霸”之一——晋国在翼城、曲沃、侯马三地称霸、复霸、再霸,晋国霸业在这里发轫、兴盛。
500年前,洪洞境内“大槐树”下,大批移民折槐为记,惜别故土,千千万万华夏子民在这里相承一脉,根脉相连。
……
美好传说与悠久历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斑斓画卷,也印证着平阳大地孕育文明的不朽功绩。
光阴荏苒,岁月不居。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80年代,临汾以绿树成荫、花果飘香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那时,天是湛蓝的,云是洁白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香。
然而,历史总是擅长用偶然展开它壮阔的剧情。
立足于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21世纪的头几年里,临汾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二。但是,与大多数产煤的资源型地区一样,因片面追求GDP带来的诸多问题,使这座一直以悠久历史和花果飘香闻名的城市,开始以另外一种姿态被人们所认识。
2002年至2008年,数十起煤矿生产事故尤其是2008年的“9·8”溃坝事故,使临汾一度成为外界的焦点、热议的话题。
2003年至2005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监测城市中,临汾空气质量位列倒数“第一”,这座昔日的“花果城”被冠以“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袭来,临汾以煤焦铁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遭到严重冲击,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近10年来的最低增速,全省排位后移,经济滑到谷底。
与此同时,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还有全市435万临汾人民和刚刚上任的市长罗清宇。
奇迹在这里见证
“他们很早就获得自由,彼此孤立而不依赖,因而显得有节制和自负。他们熟悉农业劳动,能忍受最大的苦痛,临危难而坚定……”单纯刚毅的临汾人民痛定思痛,开始用环保的眼光,关注自身,关注家园。
2008年9月20日,襄汾“9·8”溃坝事故发生12天后,罗清宇“临危受命”,来到临汾担任市长。
“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科学发展……归结到一点就是民生改善。”“临汾人民期望活得有尊严,不转身只有死路一条。”“当前,环境保护有两大任务,一是增进人民福祉,让群众看到蓝天白云,呼吸到清洁的空气;一是优化经济发展,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市435万临汾人民殷切盼望的眼神,面对“内外交困”的临汾经济社会现状,以“环保”为主题,临汾市开始转变观念,负重前行。
2006年开始,临汾市关停各类污染企业1056个,取缔污染企业649个,对99家重点企业实施了污染源自动监控。与此同时,累计投资15亿元,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00万平方米,供热覆盖率达到80%,并对位于市区范围内的污染企业、燃煤设施进行了关停、搬迁、整治。此外,大力实施荒山绿化、环城绿化、通道绿化、城区绿化、村镇绿化、厂矿绿化等六大造林工程;投资30多亿元对汾河、沁河等重点流域生态进行了综合治理。
据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临汾市二级以上天数已达334天,较2005年增加147天;综合污染指数为1.72,较2005年的5.46下降68.5%;在全国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排名中,从2005年的倒数第一跃居为正数第29位,前移84位,彻底摘掉了全国污染最严重的“黑帽子”。
为了脱掉煤矿事故“重灾区”的帽子,临汾市组建百人煤矿安全监督大队常年深入井下、工作面,围绕“一通三防”管理重点加强监管;投巨资上马计算机网络监测系统,使全市符合开采标准的煤矿全部上网监控;公布群众监督举报奖励办法,对群众提供的线索,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多措并举之下,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一举扭转了过去煤矿企业“多、小、散、乱”、无序经营、破坏资源及安全事故频发的被动局面,煤炭产能、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煤炭生产彻底告别“小煤窑”,进入“大矿时代”。
古语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从弯路上挺起腰板、奋力赶超的临汾人民用头顶的蓝天、白云、用呼吸到的新鲜空气、用越走越踏实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诉说着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精彩在这里演绎
人在岸边走,船在水中行,白云在蓝天上舒卷,人们在阳光下漫步,徜徉临汾城,宛若梦里水乡……这般美景,何日可现?
顺民心、重民意、保民权、兴民利。为全力建设文明开放、富裕和谐新临汾,全市上下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产业转型、环境提升、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焕然一新的临汾走出了平板上的“华容道”,幸福生活的各种美好像魔方一样变得立体。
2006年开始,一声声振奋人心的号令响彻平阳大地,一个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这一系列举措直指同一个目标:为临汾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008年,“公厕工程”在临汾全面启动。三年间,60多座造型各异、功能完备的标准化公厕在临汾的大街小巷拔地而起。
2009年5月,临汾市斥资14.9亿元,着力打造汾河临汾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重现“一川清水、两岸锦绣”。
2010年7月,临汾民航机场获国家批准,临汾人民的蓝天梦触手可及。
2009年、2010年两年间,全市交通建设投资达2000亿元。先后建设了209国道、309国道、临午线等重点工程,一举改变了长期困扰临汾西山七县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临吉、祁临高速、临汾北环段、京昆与青兰临汾联络线、霍永高速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搭起了临汾快速通道骨架。至此,全市形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四网并重,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叉”的现代交通网络。
2010年9月30日,集古城墙保护、湿地保护和生态绿化为一体的古城遗址公园竣工开园,此举填补了临汾市区8年来没有公园的空白,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
新高中、新医院、文体中心、奥体中心、会展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城市一级客运站等十大标志性建筑的相继完工,令市民进一步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蓝天白云下,汾河公园波光粼粼,垂柳依依;古城公园曲径通幽,秀丽怡人;锣鼓大桥、彩虹桥、平阳大桥横跨汾河,气势壮观……临汾变了,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空气清新了。
春天向这里走来
“缕缕而成之,寸寸而织之……”像织一幅精美的壮锦,四年的争分夺秒中,临汾找回了自信、找准了方向、找到了途径。
对于临汾来说,她已经具有的,是数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花果香飘溢的美丽过往,是随汾河长流至今的恢宏气势,是自强不息的不曾放弃;而它在此基础上准备具有的,或者说,正在追求的,是一座具有现代风采的文明城市的创新、拼搏的精神,是和谐而宽厚的气质,是经济的腾飞和高度的文明,而最终是要成为屹立于黄土高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0年年底,山西省正式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汾河之滨,太行山麓,历史再一次垂青临汾这片发奋崛起的热土。
东、西两山资源丰富,沿汾平川优势突出。围绕“沿汾崛起,两翼齐飞”新格局,临汾积极对接“转型综改试验区”政策,规划建设北起霍州,南至侯马,以汾河为中轴,以大运高速和霍侯一级公路中间地带为区间的“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力图把这一区域打造成新型工业、高效农业、现代城镇、文化旅游、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产业带、生态带和城镇带,以“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作为全市转型跨越的龙头和抓手,带动整个市域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提速腾飞。
创新不息,谋变不止。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临汾人民正蓄积起更大的力量站上更高的起点。临汾,这座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又具有现代文明特色的城市,终将古韵与新风共存、活力与魅力兼具。